供应链,是一种隐形国力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18日 ·林雪萍·

一艘满载着出口商品车的滚装船驶离山东港口烟台港

  所谓供应链,并不是一条直线延展的链条,而是一张网。无数企业,构成不同的网络节点,通过商务订单进行利益交换,相互成就。每个企业,都跟周边企业有着强弱不同的依赖关系。连接力,是保障供应链健康的第一要素,也是构成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中国是“超级节点”

  像苹果这样的企业,其核心供应商在全球有大约200家,分布在近400个不同的工厂基地,占据了苹果98%的采购成本。而这200家企业,又都以近乎同样的网状辐射方式,向外扩展着自己的供应商网络。这样的俄罗斯套娃一样的供应链嵌套,会层层延展下去。

  例如,苹果使用的SIM卡插针是手机上一个简单的零部件,一只针的长度约1.2厘米,在苹果手机的价值占比只有0.4%。但是,这并不妨碍它通向了四通八达的制造网络。这种卡针的抗压性能极好,它卓越的力学性能表现,来自独特的材料。早在2010年,苹果找到了一家液态金属公司,并且取得了液态金属合金材料在消费电子产品的独家使用授权。换言之,苹果的卡针,在供应链的远端,为自己锁定了独特的配方。

  仅以GDP数值,并不能完整体现出制造业的能力。一吨石油的价值跟100种针头线脑类商品的总价值,看上去似乎差不多,但后者产生的复杂分工关系,却远远胜于前者所产生的连接。而且,要构建一种复杂的关系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将金属、塑料、涂料等不同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商业关系。此外,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磨合。

  中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无论是在需求端还是在供给端,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消费市场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庞大的国际贸易周转体系,使得制造业供应链呈现辐射形的网状分布。中国供应链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网结构,各个产业链在其中交织融合、相互借力,并且与跨国企业之间形成了N对N的连接关系。无比复杂的产业生态网络,呈现出一种类似生命体的有机结构。当前,中国已经超越了“超级工厂”,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超级节点”。

  不只是订单关系

  供应链从来不是简单的采购关系,而是复杂的知识交换。当人们在计算价值链条上各个企业的利润对比时,知识价值流动所形成的供应链能力,容易被忽视。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生态中,必然也会有大量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生态中相对脆弱,抵御风险能力也较差。但它们绝非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中小企业的健康性是供应链连接力是否健壮的重要指标。比如,上海一家工厂,由于包装纸箱备货不及,就会导致惠普的电脑无法发货。或者在美国,一家汽车尾牌的小公司因环保整顿了几天,已经装配好的福特汽车只能趴在工厂里无法交付。

  如果从更大的场景看,这些看上去在供应链上并不具备太高价值的部分,有可能会成为影响初创企业创新的关键阻碍。在硅谷,虽然有强大的IT创新活力,但这里产生的智能硬件高度依赖中国的电机、主板、风扇等不起眼的小产品。创新产品往往需要快速迭代,才能在试错中走向量产。如果附近没有可用的供应链资源,这种迭代就无法实现。美国很多先进的研发成果无法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转化所需的产业生态,尤其是没有全面供应链支撑。

  超级连接会产出化学反应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几乎具备了各种配套制造的资源。不同供应链之间相互交织,重新镶嵌,编织成供应链的超级连接力。这会形成一种化学反应,突破了原有的供应链单线发展的技术线索。

  例如,夏普公司不仅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液晶电视,也曾经是光伏市场上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液晶显示器与光伏产品的生产线有相似之处,夏普在光伏市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背后的支撑来自于供应链的连通性与连接力。无独有偶,2009年TCL公司旗下的华星光电公司成立,专注于液晶面板制造。TCL与华星光电二者合力,带动了供应链装备的发展。光伏产业与液晶电视产业,几乎差不多时间在中国落根并茁壮成长,因为它们在底层的硅基玻璃板、刻蚀等方面有着非常相近的制造技术。到了2020年,TCL斥资百亿收购中环集团,进军光伏行业。TCL华星光电显示行业的供应商和中环半导体的供应商,有相当大比例的重合。      

  在制造工艺技术和管理逻辑上,双方亦有关联性和相似之处。这意味着,在不同的产业链上,有些技术可以横向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

  当全球最广阔的供应链,在中国大地上一条一条铺开的时候,它似乎产生了某种生命体的特征,开始横向自动连接,有条不紊地延长、连接、修复,甚至再造,形成蔓藤式增长。各个企业之间,订单只是表面现象,彼此的默契配合、知识交换以及相互信任,都是供应链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连接力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供应链具备多重优势。面对内外变局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格局,中国需要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不断增强供应链韧性,提升供应链控制力。

  连接力是供应链效率的基本保障,这是中国制造的长板。

  比如,日本企业跟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存在着激烈竞争,所谓盟友供应链,只能在局部发挥作用。因此中国仍然可以跟日本尼康、佳能等半导体设备企业,继续共同开发面向未来的设备。借助庞大的市场,依然可以开展多种合作,继续扩大供应链连接优势。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在于连接,通过强化连接,可以留下足够的缓冲时间。

  比如,C919大飞机项目,对于促进创新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在大飞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众多竞争者被甩出赛道,经过不断洗牌,大飞机产业的全球化结构已经非常成熟稳定。研制大飞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化工程,很多国产零部件,可以作为第二寻源供应商跟着一起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

  中国供应链网络有着神奇高效的组织能力,它可以将贴一片条形码一分钱、玩具安装四分钱的工作,分配到农村家庭小作坊,这些玩具或者泳具又随后被投放到全世界各个角落。这个只需一分钱一件的手工费背后,一边是民生,一边则支撑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而人力组织的高效性,则让闲散的农民也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这些都构成了一种强连接,使得中国跟全球供应链形成撕不断的关系,这正是中国制造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

  谋求反制

  供应链上的控制力,有时来自技术的独家垄断性,而有时则来自规模不经济性所导致的质量不过关。而先行者设置的标准,也容易成为束缚追赶者的枷锁。在追赶过程中,应更好地谋求反制。

  对上游的供应链进行投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是最为强劲的。华为设立的哈勃投资公司,就是向上游供应链进行重点性投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订单,同样有来自需求方知识能力的反哺。

  推进全球化,是重要一环。中国在某些地方有专长的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供应链新体系下的破局者。这些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很强,在很多领域也是供应链节点上控制力的代表。从国外来看,类似企业绝大部分都走国际化路线,因为这种垂直、专业、狭小的领域,即使做到第一名的位置,单纯一个国家的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同样,中国的中小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汲取养分,这是形成长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品快速迭代,是反控制的有效举措。在中国,日本Toto和美国科勒马桶曾经垄断了中高端品牌。但近年来,国内一家头部卫浴企业在不断冲击这两家的地盘。在产品更新方面,Toto和科勒每年才推出一两种新产品,而这家国内卫浴企业,每年要推出50款产品,全新产品则有五款。巨大的冲击速度,带来了全新的力量。2022年,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0%以上,达到了150亿元人民币。以前不少国人都去日本买马桶盖,而现在这家企业每年出口100万只马桶盖到日本。

  中国需要精心培育新的供应链体系,适应制造业格局的变化。随机而动,建立新的韧性,中国需要将多年积累的制造供应链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建立一个有韧性的供应链。

  韧性意味着共生。跨国企业的存在,对很多供应商是一个向上的机会。一个龙头企业背后有数百上千个供应商,其对供应链的贡献,从收入和财务报表上是看不出来的。位于南京的德国菲尼克斯,是全球接线端子的隐形冠军。多年来,它扶持了很多上游的塑料制品、模具供应商,而它创立的共创会组织,更是将跨国企业的管理知识倾注其中,使本土企业收获巨大。可以说,供应链是一种隐形的国力。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2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