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有了“北京模式”

作家文摘 2023年12月19日

  12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发布会,解读《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为构建完善养老服务的“北京模式”,北京市将同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实施意见》显示,北京将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布局,推动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在2025年实现每个街道乡镇建成一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表示,市民政局将支持国有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承接公办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促进符合条件的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转型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

  让老年人享有舒适的养老生活,除了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外,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和助餐服务同样重要。据介绍,自2022年以来,北京已累计建成养老助餐点1770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1246家,社会餐饮企业339家,老年餐桌、单位食堂等185家,覆盖4980个城乡社区、258万余人。

  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小娥披露了一组数据。2022年,北京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累计已达241.67万人,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89.86万人次。基层卫生机构全年为老年人提供诊疗3879.92万人次,为老年人上门出诊9.06万人次。

  鼓励“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

  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旅居养老已成为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

  具体来看,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北京将聚焦90%以上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刚性需求,复制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建设区域养老服务综合体。机构养老方面,北京将发挥公办机构托底保障作用,为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专业集中照护服务。

  旅居养老方面,北京则将依托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机制和京琼养老服务合作机制,发展质优价廉的异地康养社区和旅居养老。鼓励支持北京老年人冬季到海南,夏季到河北、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候鸟式旅居养老,满足90%以上活力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领域人才培养提速

  在此老龄化趋势之下,北京对养老领域人才的培养也在提速。目前,围绕《实施意见》,北京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N”个配套政策,针对养老领域的人才培养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长安指出,针对养老服务专业生源短缺的问题,市教委支持北京职业院校,采用学徒制、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模式,以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面向京内外招生,扩大招生范围和规模,京外招生计划增量部分将主要向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倾斜。

  目前,北京市教委已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了“入学即入职”创新培养模式试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兵介绍,目前,北京市共有5家用人单位和2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能为养老护理员提供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服务。到现在已有1700多人次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摘自12月8日《北京商报》 赵博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