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病历外泄背后

作家文摘 2023年12月19日

  12月12日晚,港星周海媚离世消息获得确认,同时一份疑似其生前的相关抢救病历记录在网络流传。

  在此之前,明星就诊、医疗信息外泄已非孤例,包括谢霆锋、林俊杰、林更新等多名艺人都曾遭遇就诊信息被三甲医院医护人员外泄的情况。必须明确,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利不受侵害,这是国家从行政执法到治安处罚,从民事法律到刑事法律都不断明确加码的庄严态度。早在2009年2月,《刑法修正案(七)》就增设相关罪名,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11月的《刑法修正案(九)》,则将该条修订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2021年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系统完善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屏障。

  病历外泄尽管单从个案情况可能并不足以导致刑事追究,但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同样对“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明确设定了罚则。更何况民法典也明确,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明星自带话题与流量,但这并不是包括医疗机构、航空公司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利用职务之便肆意窃取、传播甚至兜售相关私人信息的理由。恰恰相反,透过明星隐私权利被肆意践踏的事实,也可以看到更多普通人的个人信息被某些人通过职务便利信手把玩、窥探的处境。

  捍卫公民隐私权益,不需要召唤倚天剑、屠龙刀,但必须有更加强有力的法律态度。2023年11月,北京高院发布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判白皮书》显示,自2018年以来,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被告人占比达98.7%。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特别是利用职务之便获取、散播、兜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不仅入罪门槛偏高,入罪后的轻罪率也较高。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利,需要法律层面更为严格、更为明确的态度宣示,每一起个案实践都会反过来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引。  

  (摘自12月14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