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忠州情

作家文摘 2023年12月19日

白公祠

  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因朝廷腐朽官僚势力攻击,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到江州后,他选择了“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上班,一边在庐山盖建草堂,与僧朋道侣往来交游,诗酒唱和。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在朋友崔群等的帮助下,白居易调到长江之滨的忠州(唐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任刺史,成了忠州父母官。

  仕途低迷的白居易调到忠州,离朝廷更远。然而表面“吏隐”的白居易其实并没有沉沦,他希望自己还能有一番用武之地。他每天步出州衙门外,行走于街巷乡野,摆谈于商贾百姓间,微服私访,考察民情,欲制定养民富民的有效措施。

  白居易在忠州任职近两年,不仅建桥修路,改善了忠州恶劣的交通状况,他还积极带领忠州人民开荒种粮,栽花植树。他还发现忠州的柑橘清甜甘爽,果香味浓,于是发动全州人民大力栽种。因独特的地理及自然优势,柑橘品质极优,后来成为进贡皇宫的贡橘。昔日“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的忠州,不再是“竟春无人来”的炎瘴湿卑地。

  白居易在忠州的出色表现,为当时地方官员做出较好的榜样,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他终于被召回京城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暂时结束了谪贬之旅。

  离别忠州时,白居易乘船东下,此时诗人早已情不自禁泪湿衣襟。回到京城,但忠州的一木一草一花一树依然深深留在他的记忆里:

  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寄题忠州小楼桃花》)

  特别是他在《中书夜直梦忠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一次,他在中书省值夜班,梦里却又回到忠州,正在“觅花来渡口,寻寺到山头时”,宫中的钟声响了起来,还没来得及上东楼巡游就被惊醒了。在宫中,他看到阙下栽种的丹青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在忠州东坡栽种的花树。    (摘自11月8日《重庆晨报》 许江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