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堂的治河之争

作家文摘 2023年12月19日

影视剧中的北宋朝堂

  东京梦华背后的黄河隐忧

  960年,宋朝建立。宋代皇帝把“御边、治河、澄官冗”作为重要国策,在政治、军事和司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经过几代努力,北宋王朝经济腾飞,科技昌盛,文化繁荣,漕运与灌溉进一步发展,创下了东京汴梁的一代辉煌。

  然而,在繁华气象的背后,黄河却很不太平。北宋初年,黄河下游河道河床淤积严重,河道变迁十分剧烈,堤防决溢与河道迁徙摆动,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新纪录。频繁的河患洪灾大大超越前代。由于黄河水患与统治者的利益紧密相连,宋王朝对黄河治理相当重视,从皇帝到许多朝廷重臣,都投入了治河方略的争论,防洪修堤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黄河于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东)决口,冲出一条新河,史称“横陇故道”。由于这条新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严重,行水不畅,堤段普遍高出两岸,防洪情势危如累卵。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发生大决口,河水经今河北境内到天津以东入海。此次决口改道史称“商胡北流”。当时的燕赵大地乃拱卫京城汴梁的前沿,黄河一再向北迁徙,不仅毁坏边境沟渠水系,而且打乱了北宋防御辽国的工事。为此,朝廷重臣与地方大吏接连上书,迫切要求治理黄河。在治河主张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场旷日持久的朝廷治河之争由此开启。

  治河与不治

  朝臣首先围绕治河与不治出现严重分歧。河北转运使施昌言提出,亟须抓紧堵塞决口,使洪水泛滥区民众安定。而河东转运使崔峄、澶州军事将领张惟吉则认为,近年沿黄河各地多灾多难,民众生活本已十分贫困,不宜再加重劳役,主张暂缓堵塞决口。

  阅罢众人奏折,宋仁宗决定暂缓堵口。然而,皇祐三年(1051年),北流黄河河道壅塞不畅,沿河堤防不堪激流冲击,形势愈加危急。为此,大名府留守贾昌朝上疏奏称,为了内固京都、外御夷狄,建议堵塞商胡决口,恢复京东故道。

  另一位东流派人物,河渠司官员李仲昌也提出,引黄河入六塔河再进入横陇故道,分滞洪水,可望解决黄河问题。这个方案,得到了宰相富弼、吏部尚书文彦博等朝廷重臣的支持。宋仁宗决定采纳这一方策。

  然而,另一派官员则极力反对这一治河方策。时任翰林院学士的欧阳修曾在滑州和河北路任职,对澶、滑、濮三州黄河决口泛滥感受至深。他认为六塔河是一条宽不到50步的小河,根本承受不了暴涨的黄河洪水,如若发生决口,下游滨、棣、德、博、齐五州,将遭受巨大损失。因此,他力请迅即停止六塔河河工,主张疏浚商胡北流河道,加固整修堤防,使河水畅流入海。

  此时,在宰相富弼和吏部尚书文彦博的极力主张下,欧阳修等北流派的意见未能得到采纳,宋仁宗引黄河回归京东故道的圣意已决,决定实施六塔分流方案。

  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数十万民夫集体上阵,将商胡北流决口堵塞,使黄河改道分流进入六塔河。结果,当年汛期六塔河堤防即决口,洪水横流,百姓死伤不计其数,整个河北路成为一片泽国。宋仁宗一怒之下,惩处有关治河官员。至此,第一次治河朝堂之争,以回河东流失败而告终。

  回河东流的失利,极大地消耗了宋朝的国力,黄河依然北流。几年后,北流黄河又在河北大名府决口,向东分出一条支河,经马颊河入渤海,史称“二股河”。自此,黄河彻底脱离行河近千年的东汉河道。

  三朝的努力均告失败

  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北流黄河在恩州、冀州、瀛州接连决口,神宗急召朝臣商议对策。由此,黄河北流与东流的论战再度掀起。

  都水监丞李立之首先表示主张北流,建议在黄河北流各州修筑新堤,以防御洪水泛滥之患。另一位都水监丞宋昌言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若新修大堤千余里,国力民力消耗巨大,且近年冀州以下河道阻塞不畅,上下堤岸屡次决溢出险,修筑新堤终非良策,因此主张导河东流。

  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争论激烈,相持不下。宋神宗命御史中丞司马光、宦官张茂则等赴黄河进行全面考察,权衡利害得失,再行定夺。司马光等人奉旨考察后,认为宋昌言的二股河之策可行。

  深得宋神宗信任的王安石,也加入了治河之争。他主张,一步到位堵塞北流,使黄河走二股河东流入海。

  宋神宗决定采纳司马光、王安石等人主张的黄河东流方案。次年,北流河道堵塞,黄河水全部归入二股河。岂料,当年黄河又在二股河许家港决口。两年后,黄河又在大名府决口,澶州、卫州等地因漫溢被淹,二股河也被堙塞。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在澶州小吴埽发生大决口,黄河全部恢复北流,东流再告失败。

  宋神宗逝世后,年幼的哲宗即位,祖母高太后听政,废除王安石新法,任命守旧派代表司马光为宰相。当时,北流的黄河在大名府境内连年决溢成灾,百姓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于是,一场围绕黄河安流的朝堂大论战再度掀起。

  以太师文彦博、中书侍郎吕大防、枢密院知事安焘、右司谏王觌、左司谏王岩叟等为代表的“东流派”大员,痛陈北流七害,坚决主张回河东流。

  右丞相范纯仁、尚书左丞王存、礼部尚书胡宗愈、吏部侍郎范百禄等人针锋相对,主张维持北流。

  两派意见相争不下,朝廷一直举棋不定,时而大举兴工回河,时而下诏停工。直到元祐八年五月,北流黄河再次决溢。宋哲宗决定采纳东流派建议,堵塞大名府北流口门,修筑新堤70余里,黄河水全部回归东河。然而,恢复东流不过六年,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黄河又在内黄发生决口,致使东流断绝,黄河复行北流。

  几个月后,哲宗病逝,其弟宋徽宗赵佶即位。至此,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回河东流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此后10余年间,黄河泛滥依旧。

  (摘自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黄河画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