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卖菜

作家文摘 2024年01月09日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师生们的生活极为艰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也不例外,为了改善生活,他决定自己种菜。

  苏步青有时教书回来,就在地里松土、施肥、治虫,经常忙到天黑,生活清苦,但很充实。一次,他看到地里的菜长势喜人,为了表达当时的心情,他还写了一首诗: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丰歉谁能补,辛勤共尔论。隐居那可及,担月过黄昏。

  苏教授的田园诗写得好,园中的菜也种得好。湄潭街上的饭馆缺菜的时候,就到苏家来买。每当称完重量后,苏步青总要往每个筐子里再加上两棵。有个邻居问苏步青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步青解释道:“菜根上都粘上了土,份量大概是菜的1/20,人家挑着筐子在山路上走,土就会自然掉落下来,走到湄潭街上的时候,土也掉得差不多了。这些来买菜的都是穷苦的帮工,回去老板过秤,如果发现短斤少两,帮工或许还要受到责难。一筐菜四十来棵,加两棵正好把份量补足。”

  当时,苏步青家里有7个孩子,家人常常以红薯、萝卜为主食,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苏步青的衣服满身是补丁。但就在这么困难的时候,苏步青还能替别人着想,这种小事,让人看到他身上的高贵品质——悲悯、善良和博爱。     (摘自2023年12月22日《现代家庭报》 俞继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