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 袍
皇帝的龙袍图案,比《水浒传》里九纹龙史进身上的龙都要多。
明清皇帝龙袍正面龙特征比较明显(见左图清帝像),明代匠人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正面龙纹。这种龙纹,双目与观者对视,须发均飞扬起来,张口作怒吼状,展现了庄严与威慑力。清代正面龙纹下颏长过上颚,比较像“地包天”,更显凝重苍老。
明初皇帝着衮服,上有日月星辰十章。最初常服要求不多,《明宣宗行乐图》上朱瞻基常服有的有龙,有的没龙。
到嘉靖时期,对常服也有了详细规定:前盘圆龙一,后盘方龙二,衣边装饰龙纹八十一,领子与袖子部位总共绣龙五条、九条,衣内衬用深衣,素带朱里,腰围玉龙九片。数量上要讲究九五之尊,裤带上要有龙,估计鞋子上面也会雕龙。《明熹宗坐像》,明熹宗头戴翼善冠、前后正面团龙各一个、两肩各有团龙一个,下部左中右各设团龙二,全身都是龙。从《明兴献王坐像》《明光宗坐像》、万历定陵龙袍,均能看出被群龙环绕的君王。
清代皇帝龙袍按季节分有冬装、夏装,按用途分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等,其中礼服属于出席正式场合穿着,龙纹非常之多。
龙 冠
皇家世界里,各种器物都离不开龙,皇帝皇后的皇冠凤冠、皇帝的椅子、玉玺与装玉玺的盒子、瓷器、漆器、兵器,甚至烛台痰盂都离不开龙。
明代皇帝最经常戴的是翼善冠,正面嵌二龙戏珠图案。
宋代正式将凤冠定为礼冠。凤冠上龙则神态各异,如十二龙九凤冠,正面顶部有1龙,中层7龙;背面上部1龙,下部3龙,有腾龙、有行龙,华丽端庄。
群龙开会
故宫龙椅(见右图)在太和殿中,现陈列之座为明代遗物。
太和殿最初名为奉天殿,后改为皇极殿,殿前楹联为“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殿顶天花正中雕有盘龙口衔宝珠俯首下视,寓意皇帝受命于天。
殿内正偏后设须弥座式木基座,该座椅背上缠绕9条金龙,椅背正中有1条金龙昂首踞立,底座呈“须弥座”,上雕二龙戏珠。御座后面高大屏风上,群龙浮雕,其上诸龙或升或降或行或卧,呈现出万龙竞舞的壮观场面。据统计,太和殿内外龙纹、龙雕等各种形式龙有1.4万条左右。
明代皇帝的“钦文之玺”,白石材质,蹲龙纽方形玺,5.5厘米见方,高4.7厘米,主要盖印于图书等上面。“大明天子之宝”则是海水蛟龙组方形玺。
谥册上也有龙
明太祖谥册,即明成祖朱棣给明太祖上谥号的实物,一册6片,由黄织金缎连接。册第二三四五片刻谥文,楷书填金字。明宣宗谥册是6岁明英宗为其父上谥实物,共有10片,首尾两片各有金龙4条,还有白玉蟠龙环饰。
清以武功而定天下,非常重视武备。皇帝有各种甲胄兵器,皇太极御用甲胄为衣、裳分制式,更加方便实用,图案为龙纹,一直存放在盛京(今沈阳),乾隆皇帝多次亲往盛京瞻仰缅怀。最典型的是乾隆的大阅甲,甲胄均饰龙纹。
此外,清确定国旗为龙旗;皇帝出行有九龙车、黄双龙扇,布旗有青龙、有龙旗;就连皇家吐痰的痰盂与点灯的烛台都要龙来包围——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珐琅黄地蓝龙痰盂和银雕龙式烛台。 (摘自1月4日《周末》 晋右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