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立有一座摩洛哥旅行家的雕像,他就是伊本·白图泰。白图泰是中世纪时期往来古丝绸之路的一位著名的西方旅行家,在世界史上与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尼可罗·康提并称“中世纪四大旅行家”。
根据《伊本·白图泰游记》,白图泰初到泉州时听闻城市名为“橄榄”,连本地产的绸缎也叫“橄榄缎”,他心中十分困惑:为什么一个名为“橄榄”的地方却没有橄榄?这其实是一个由语言引起的小误会。
当时的泉州名为“刺桐城”,因为五代十国时占据闽南地区的军阀留从效扩建泉州城并环城遍植刺桐树而得名。那“刺桐”为什么会被白图泰理解为“橄榄”呢?
著名的东方哲学和中国宗教学者霍华德·史密斯在《论刺桐城五个世纪的中外贸易》一文中提到,13世纪到14世纪经常来泉州的阿拉伯水手用发音相似的阿拉伯单词Zaitún(阿语中意为“油橄榄”)为汉语“刺桐”提供了音译,于是来华的西方人多称泉州为Zaitún(也有Zaytún、Zaiton、Zitún等其他叫法)。白图泰显然不了解这一叫法的由来,便误以为泉州叫作“橄榄(城)”了。
有文献记载,橄榄树早在汉代以观赏树的身份引入中国,名为“齐敦”。后有学者曾考证齐墩果即西方的油橄榄,是阿拉伯国家的重要产物,经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假如白图泰在泉州确实没有发现油橄榄,那么油橄榄传入闽南地区应是元代以后的事了。
1342年,当白图泰在印度任法官时,元朝派使臣与印度通好,白图泰随即与使团回访中国。
访问中国的旅程极为不顺,他经历了叛乱、逃亡、风暴、海盗袭击,九死一生。最终,白图泰乘船经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前往中国,并于1346年成功抵达他来中国的第一站——泉州港。
白图泰对元朝时期的泉州赞不绝口,赞叹其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他感叹:
每艘(巨船)都像一个独立的城市,有些中国人会拥有许多这样的船只。可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与更为人熟知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相比,白图泰游历的地区更为广阔,曾抵达亚非欧的重要文化中心。因此,有学者认为白图泰超越了马可·波罗。1356年,白图泰返回故乡后,摩洛哥的苏丹派人将其丰富的旅行见闻记录成书,于是就有了闻名东西方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他也因此成了世界历史上最知名的旅行家之一。
白图泰在书中刻画了一个繁盛的“刺桐城”。他眼中的泉州巨船、细腻精美的瓷器和随处可见的价廉物美的丝绸,向当今世人展现了古泉州的壮观和绚丽。作为穆斯林的他在泉州的美好体验,也充分说明了古泉州对不同宗教文化的慷慨包容。 (摘自1月9日《福建日报》 范莹 林天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