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和洗澡不是一回事儿

作家文摘 2024年01月23日

  “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大东北成了“南泥湾……这阵子,大家都在讨论东北搓澡有多爽,各种“梗”也层出不穷。

  搓澡要去澡堂,平时家里则是泡澡、洗澡、冲凉……但其实不管叫什么,沐浴在中国有着极深久的沐浴传统,沐浴和文明最早的故事很可能与殷商有关。

  帝喾最爱的妃子简狄,在一次沐浴的时候,无意中吞下了玄鸟的卵,有了怀孕的感觉,后来便生下了商族的始祖——契。不仅如此,商的开国之君成汤也很爱洗澡,他特意在自己的洗澡盘上刻下了一行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警醒自己要不断更新、不断超越。

  为什么成汤选择在洗澡盘上铭刻自励格言?原因就在于古人对于沐浴极为重视。《黄帝内经·素问》说: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所谓“渍形”就是说用热水洗浴能预防疾病,具有保健作用。这是沐浴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清洁皮肤,促进血液循环,然后祛病健身。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沐”字的样子,像一个人用双手在盆中掬水洗头发,“浴”字则像一个人处于器皿之中,身边洒下点点水滴。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原来,中国人对于洗浴手、足、身、发各专门制定了细致有别的名称。以此而论,我们每天饭前、睡前的洗手、洗脚,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洗澡”。

  对于头身手足的洗浴,古人非常重视,也各有讲究。古人头发长,常束发覆巾,很容易积下尘垢,所以对洗头非常看重。有一次,晋元帝的太子听说父亲早上洗了头,便特意赶去奉上奏启,表示祝福,称“吉日沐头,老寿多宜”。

  至于洗头用的膏沐,《拾遗记》中曾经说,“灵帝宫人以茵樨香煮汤沐发”,茵樨香是一种香料,妃嫔用来沐洗秀发自然清香宜人,一直到清代的《奁史》中,还有专门介绍女子如何洗头发的章节。

  古人热衷沐浴,由身的享受上升到心灵,视作对精神和心灵的洗礼。最有代表性的人是屈原,在他浪漫恣肆的笔下,“浴兰汤兮沐英”乃品质高洁的象征。或许源于这种精神内核,让沐浴文化在中国发展得风生水起,甚至出现了一整套的沐浴礼仪。     (摘自1月13日《齐鲁晚报》 李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