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先生点滴

作家文摘 2024年01月23日 ·姜洪·

章开沅先生参加南京大屠杀证言集会

  书柜里,陈列着一本《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扉页上,有简短题签: “姜洪先生惠存  章开沅 1997-7-4”。还有一本红色封面的《日本侵华史研究》,上面刊发了章先生的文章《贝德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书和刊,都是赴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访章开沅先生时获赠。

  1994 年秋,我已在华工大(今华中科技大学)喻园,有机会亲炙大师音容。

  二年级上学期,开学不久,章开沅先生应邀来校作人文讲座,主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那天,平时很少露面的朱九思老校长到场作陪。章先生儒雅隽逸,风度口才俱佳,谈笑风生,讲得很精彩。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是直率敢言的。他对国内人文精神的失落,感受颇深。讲座最后,他发而为声,直陈去国数年回来,感到社会风气比以前更差了,又对正在全国大举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出了建议。

  听完讲座回到宿舍,我据笔记加以整理,撷其精华,写成一篇稿子。整理时,我福至心灵,将章先生最后谈人文精神这段话,调到最前面,作为导语。这就有了更强新闻价值、现实意义。1994年10月13 日,上海一家社会科学报在头版二条刊发,并制作了一个醒目标题:《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沅教授提出 / 重建新的人文精神是当务之急 / 爱国主义教育要和风细雨渐进》。

  1996 年 1 月 26 日,校报刊登了我写的《重新打开历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读后》。校报编辑部让我把样报给章先生送去。好在从喻家山到桂子山并不远。那是进大门右边众多教工宿舍楼中的一幢,究竟是哪一幢,已经不大记得,留下印象的是,大树参天,遮天蔽日,室内光线不是太好。

  那天,他家里好像没有其他人。近距离面对章先生,感觉气度雍容,温润如玉。

  后来又有一次谒访,这次是在他的办公室。

  章先生谈到,自己年轻时想当诗人,后攻历史,这是一个求“真”的事业。他幽默风趣地说,感谢共产党为中国消灭了一个蹩脚的诗人,多了一个历史学家。我不敢肯定这是一字不差的原话,但基本意思应该错不了。当时他正在校阅一部书稿,这句话那部书里可能也有,但我的确是当面听他说的。原来章老曾经也是文青,但时代是大的,人是小的,形势究竟比人强。这位前诗人后来孜孜于辛亥史事,卒有大成。

  那部书稿是一部学术随笔集,里面还有“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之语。后来才知道,这是章先生非常欣赏的清代大儒戴震的名言,他将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随笔集大约是以他的书斋“实斋”命名的,叫《实斋笔记》,暗寓了章开老的治学理念。

  2022 年春,我应邀到赤壁市一所高中参加活动,认识了一位名叫周帆的年轻老师。她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硕士,可以说是章先生的再传弟子。不久,她赠送我一本《章开沅口述自传》。

  拿到《章开沅口述自传》后,首先翻看了后面,想看看有没有提到章开老在喻园的那次讲座。只有一句:“从海外回来之后,我一如既往,从事学术研究。并常为年轻学子作报告,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治学心得。”盖一言以蔽之矣。

  《章开沅口述自传》中,还有“两个场景,一点启示”一节。章先生说的是“文革”时桂子山上教学楼里围棋鏖战观战的众多青年教师,与昙华林澡堂里晨昏伏案撰著的张舜徽老先生。在如此条件下,张先生发奋图强,仍然保持凌晨 4 点钟起床写作的习惯,抓紧时间撰写学术著作。数年下来,撰成多部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达数百万字。

  “即使社会病态,也不要随波逐流;处在人生最低谷时,不妨充实自己。”这两句话,是他得到的最重要启示,并以此告诫青年。这真是金玉良言,启悟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潜心做事。   (摘自《湖北文史》2023年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