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言传身教

作家文摘 2024年01月23日 ·缓之·

  勤奋好学改变命运

  父亲出生于贫困家庭,曾祖、祖父都不识字,却重视孩子的教育。父亲出生于1935年9月22日,到了读书的年纪,却没钱上学,他就躲在教室外的墙根下偷听老师讲课。直到10岁那年,祖父靠卖柴火、种粮食,供他在小学插班读书。

  高小毕业后,祖父想让父亲早点工作,或者回家务农。父亲不甘心,正巧解放军部队要在当地招收护士,到卫校学习三个月,然后上前线(朝鲜)。父亲没有和家里商量,立即前往兵站报名。但部队有要求,报名必须征得家里同意。当天下午,父亲回家征求意见。结果,两位老人都不同意。

  不久,父亲又听说,黑龙江省教育厅要在洮南中学增设一个简师班,为农村培养小学教师,一年半毕业。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一切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父亲极为兴奋,马上报名,并考取了第一名。1951年年初开学,父亲当上了班长。

  在班上,有一位和父亲来自同一县城的女学生,家境比较富裕,会弹琴,爱唱歌,人又漂亮。1952年8月,他们从简师班毕业,父亲分配到白城九区平安镇,那位女同学分配到十三区野马镇。半年以后,那位女同学也调到平安镇,和父亲走到了一起。她就是我母亲。

  父亲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读大学。为此,他借到一套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材,开始了自学的历程。以后,只要有机会,他就积极争取进修深造。1984年,他在即将50岁的时候,终于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专文凭。

  父亲从一个偏远乡村的小学老师,到团县委、白城团地委,再到北京参加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为优秀代表留在北京工作,先后担任《中学生》杂志编委、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后来又到农业部工作,退休前任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干部。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到他的儿孙辈。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读书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第一要义。

  临终前放心不下医疗卡

  在我的幼年记忆中,父亲总是工作,很少照顾我们。我有个哥哥,两岁时患重病,高烧不止,直到离开人世,父亲也没有赶回来。这件事,令母亲伤心,一直埋怨父亲。

  1964年年底,父亲回东北把我们全家接到北京,暂时住在团中央招待所。不久,我们又搬进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的团中央宿舍。父亲照例忙,母亲带着妹妹上班,把我一人锁在家里。我常常从窗户跳出来,跑到北兵马司的汽车站等母亲下班。

  1969年4月,团中央整体下放,全体工作人员到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黄湖农场“五七”干校。由于事发突然,大家措手不及。一些老弱病残的家属,还得暂留北京。我们家,母亲独自到河南,我和妹妹留在北京。父亲作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留守干部照看家属。

  可以想象,整个大楼有那么多家属,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父亲都要负责,哪有时间照看我们兄妹呢?我年纪虽小,已经做饭、照顾妹妹、收拾房间,还代表父亲参加妹妹班上的家长会。远在河南的母亲看到我们兄妹瘦骨嶙峋的合影,心疼得直哭。

  1971年,为增加出版图书种类,周恩来总理指示各出版社整理部分图书投放到书店。那年春夏之交,父亲从干校被抽调回到北京查书。当时,母亲带着妹妹还在干校。我们父子俩在北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父亲好像更忙了,基本不着家。对我而言,那段时间很快乐,每天仅上半天课,还经常要学工、学农、学军。

  我和父亲的亲密接触,应当说是他退休以后的事。我经常要陪他看病,替他取药。聊天时,他偶尔也会提及幼年艰苦生活对他的影响。

  父亲重病期间,很想和我多说说话。由于病痛的折磨,他已经很难表达出来了。从个别的词句中,我捕获到他两桩最放不下的心事:一是对母亲,二是医疗卡。原来,2023年夏天,他认识了一位可以协助他去医院看病取药的雇工,陪同一次付30元。后来,这位雇工请求父亲开药,父亲断然拒绝。他很担心医院护工用他的卡乱开药,给国家带来损失。

  默默陪伴病痛的母亲

  父亲觉得自己对我母亲有亏欠,晚年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务工作。他负责外出买菜,母亲在家做饭,老两口相互扶持,一直没有请保姆。他还陪着母亲到国内外各地旅游。

  多年来,母亲一直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情绪失控。小时候,我总挨打,不得其解。事后,母亲也很后悔。母亲也常会为一些小事冲父亲发火,父亲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躲出去,尽量不发生正面冲突。

  进入老年,母亲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最近十年,每到春节前后,她总要犯病,这让我们父子异常苦恼。母亲又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抗拒服药。每到这时,父亲总是默默地走开。我总觉得父亲太软弱,他劝我说:“你妈因为孩子的夭折,神经受到刺激,我们要理解她。”这么多年,无论母亲怎样发火,父亲都忍着,实在扛不住了,就把我叫过去,作为中间人,可以缓解一些冲突。母亲70岁那年,父亲给她写了首诗:

  古稀之年不算老,奋争九十为新高。二十年后再回首,品味夕阳无限好。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父亲默默地陪伴着病痛的母亲。很可惜,他没有达到90岁的预期,自己就先倒下了。

  2023年12月9日夜,父亲弥留之际,我和儿子、外甥陪伴在病榻旁。我大声对父亲说:“爸,你放心吧,我一定会照顾好母亲!”他已经没力气睁开眼睛,而泪珠却从眼角渗出。我知道,他听懂了。翌日凌晨四点,他放心地走了。   (摘自《传记文学》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