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夫妇患难师生情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06日 ·密斯赵·

关山月夫妇

  1912年10月25日,广东阳江的一户没落书香门第中,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关家的当家关籍农是名教书先生,颇有些学问,他将小儿郎命名为泽霈,取广降恩泽之意。同时,也因为这一年是中华民国正式建立的年份,又为他取了一个乳名叫应新,希望他能适应这个新生的时代。

  关泽霈六岁上私塾,八岁进学堂。天资聪颖,尤喜绘画。每逢假期便随兄长及堂叔学画炭像,废寝忘食,乐在其中。家里买不起颜料,他就用植物汁水自制,不但能像模像样地画出家门口的老梅树,甚至连复杂的中国地图也能临摹复刻。

  1928年,16岁的他进入阳江县立师范学校读初中,两年后毕业。接下来的三年,关泽霈去到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深造。本科毕业后,他留在广州九三小学任教。

  22岁那年,关家遭遇变故。关泽霈的生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他只能把一个弟弟送到了已出嫁的妹妹那里,再把另外两个弟弟送进了孤儿院,留一个才六岁的幼弟带在身边。难得的是,在这么差的经济条件和这么重的家庭负担之下,他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这个爱好。没钱请老师,全靠自学钻研。

  比艺术上的伯乐高剑父先出现于关泽霈人生中的,是他一生的挚爱李小平。

  那是一个下着小雨的冬天,时任班主任的关泽霈正在给班里的学生批改作业。他在一本作业本中看见了一段“心声”。有个女生告诉关老师,她的父亲生病了,病得很严重,但家里没钱,看不了医生,或许不久之后,她就要辍学回家了……关泽霈立刻将作业本翻到封面,原来是她——李小平。这是一个外貌平平但成绩非常优秀的姑娘。她因为家境不好读书晚,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都16岁了还在念小学。

  李小平的境遇令他想起了自己相似的童年往事。同病相怜又惜才爱才的关老师,马上开始为李小平奔波。一方面向学校申请到了免费午餐,一方面自掏腰包接济李小平,课外时间还抽空给她免费补习。可是最后,病魔还是带走了李小平的父亲。

  李父一走,高利贷的债主就找上了门。他们逼迫李小平替父还债,还说如果没钱就用人来抵偿。李小平走到珠江边,打算投河自尽。幸亏一名校工看到并阻拦了她。这引起了学校方面的高度重视,李小平被接到学校住宿,老师们还筹钱帮她还清了债务。同时校方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让李小平晚上在学校里帮忙打杂,自食其力,解决温饱。

  作为班主任,关泽霈负责资助李小平的学费。为了回报关老师,李小平经常主动替他洗衣服和打扫卫生。随着接触的次数增多,两人之间逐步产生了情愫,但都扭扭捏捏,不肯挑明,最后由学校指定的监护人张英逢牵头,撮合了这对有情人。

  在广州的一家酒楼里,九三小学的教职工们欢聚一堂。然而,婚宴上却不见新娘的身影。原来李小平平日里只有两件破破烂烂的日常衣服换洗着穿,没有得体的衣服,她不好意思上酒席。

  婚后,两人和关泽霈年幼的弟弟关泽雯一起过日子。李小平毕业后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还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让关泽霈能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两人相伴一生,在画坛是出了名的感情好。

  1936年,24岁的关泽霈成为了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高剑父的入室弟子。高剑父为他改名叫“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李白的名诗句,诗中感叹了唐朝边境的战乱之苦,而当时的中国也已经在西方列强的侵扰下动荡了许久。高剑父为他取这个名字,或许是希冀爱徒将来能用笔墨一振国威。    (摘自《名人传记》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