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随想(上)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06日 ·周大新·

山中定次郎(右一)在天龙山考察,做偷盗文物前的准备

  一

  世上很多地方出名,是得益于一个人。位于今天太原城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也是这样,它的成名得益于一个名叫高欢的男人。

  高欢是南北朝时期的渤海蓚人。高欢在乱世中长大,又在乱世中掌握了一支军队,他带着自己的军队进据洛阳,废掉了当时的北魏帝元朗,另立元脩为帝,史称孝武帝。随之让元脩封自己为大丞相和天柱大将军,北魏朝政大权便尽落高欢之手。此后,他就在当年的晋阳城里建了晋阳宫和大丞相府,定居晋阳而遥控北魏政权。几年后因为宫斗,他又废了元脩皇帝,封了11岁的元善见为帝,也就是孝静帝,史称东魏。我猜是在这个时期,高欢看上了天龙山。

  他看上天龙山,首先是因为天龙山在夏天特别凉快,是一个避暑胜地。天龙山是吕梁山脉的一条支脉,海拔1700多米,山高树密,山风强劲,暑热便很难在这里停步。我估摸是在一个暑天的正午,受不了晋阳城里暑热的高欢,让属下打听哪儿凉快,很快有人报说:天龙山。于是,高欢就下令在天龙山建了一座避暑宫,作为漫长夏季的休憩之处。金代诗人王廷筠大约知道高欢避暑宫的华美,曾写过一首诗: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天飞雪舞天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清代诗人朱彝尊也曾根据人们关于高欢避暑宫的传说,写道:人说当年,离宫筑向云根,烧烟一片氤氲。据天龙寺碑文记载,高欢的避暑宫犹如秦之阿房、汉之未央。我们可以想像高欢当年在避暑宫里的惬意之状:一边向东魏年幼的元善皇帝下达着关于朝中人事变动及有关经济、军事的策令,一边搂着美女看舞女们的曼妙舞姿,那份舒畅一定是难以言表的。

  站在权力巅峰的人,内心里通常都有一份渴求,那就是希望保住自己的这种地位永远别丢。高欢当然也是这样,他此时肯定希望自己的这份美好生活能永远延续,于是他想到了佛祖,希望能得到佛祖的保佑。大概率是出于这种考虑,他接下来开始效法别处的做法,在天龙山东峰南坡的山腰上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以表达他对佛祖的一份虔敬之心。他雇了技艺高超的凿窟造像工匠,所造的两个石窟就是今天编号为东峰的第2和第3号窟。我猜想,这两个石窟凿好之后,他举办过盛大的礼佛仪式,晋阳宫里的很多官员和侍从都参加了这个仪式。仪式中肯定有一项,是高欢虔诚地跪在石窟前,祈求佛祖保佑他一切顺心顺意,荣华常享,官位永在。之后,他的儿子高洋仿照其父的做法,又开凿了3个窟,即今天编号为东峰的第1号窟和西峰的第10和16窟。此风一开,后人便纷纷效仿,北齐至隋之间,又有人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再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到唐代竟一下子开凿了18个窟。这样,在跨越四个朝代历时400年后,天龙山东西两峰的山腰间,共开凿了25个石窟,计有造像500余尊,佛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

  高欢根本没想到,由他开始的这种凿窟雕造佛像之举,竟给后人留下来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天龙山的这些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精深的佛教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气息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看到的第9号窟,是晚唐时期罕见的石窟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庄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巧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作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颇深。

  高欢一辈子都在搞政治和军事,却在无意间参与了文化创造,这就是人世的奇妙之处!人们做事时的最初用心和事成之后产生的效果不相一致,是常见的一种世相和世态。不管史书怎么评价高欢这个人,但我们要肯定,天龙山的出名,高欢有功!

  二

  毁掉一份祖业,最快的方式是里迎外合。这就最少需要两个人:外边一个贼,里边一个败家子。

  名扬天下的天龙山石窟这份文化遗产的毁坏,就是因为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外贼,日本人山中定次郞;一个是败家子,天龙寺(圣寿寺)的住持静亮和尚。天龙山石窟有过400余年的繁盛之景,但从宋朝开始,因这一地区归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开始由盛转衰。到了元朝,已近无人问津。但传下来的祖业还在。时间进展到20世纪20年代初时,这些端坐在石窟里的佛像,都还在静寂默然地注视着世事的变幻。

  直到1918年。

  这一年,日本关西大学的考古学教授关野贞,来中国华北一带进行有关佛教的学术考察,他循着人们的指引,来到了已被冷落多年的天龙山。并无思想准备的他见到了那些寂寞多年的石窟,窟内造像的线条之柔和、样式之多变、雕功之精美,让他大吃一惊和分外高兴。他连忙用相机将这座宝库记录下来,并收进他的《支那佛教史册》第三刊中。1921年,他的这一考古报告在日本《国华》杂志公开发表之后,立即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天龙山石窟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这座石窟艺术价值在被学者们热议的同时,一位不法古董商人也开始睁大了眼睛,他以商人的灵敏鼻孔,闻到了猎物的香味。他就是当时的日本山中商会的会长、中国古董销售商山中定次郞。在20世纪上半叶,他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国古董销售商。

  时间进展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还在战乱之中,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大多都在为自己的衣食饱暖操心,根本无暇顾及天龙山石窟里雕像的安全。好在,这些石窟由天龙寺(圣寿寺)里的和尚们照应,石窟里的佛像由和尚们看护和供养,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靠倒卖中国古董发了家的山中定次郞,在得知天龙山石窟有精美的石雕佛像之后,岂能放过这个发大财的机会?他迅速做了一番准备,然后在1922(一说1923)年启程由日本来到了中国山西,并准确找到了天龙山,找到了天龙山上的天龙寺。

  他第一次来是为了现场察看踩点,做好盗窃的计划。我猜想,在进天龙寺之前,他会预先雇向导和助手们去巡视一遍石窟,在心中有数之后,才进了寺院,再拜见了当时的寺院住持净亮和尚,说了他对天龙山石窟的喜爱之情,与净亮建立了联系,也看准了净亮的出家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生计,断定他是一个可以收买的人物。这时,他还没有露出自己的盗贼面目。    (摘自《芙蓉》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