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的泰山情缘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06日 ·王剑冰·

  杜甫与李白相识在天宝三年,也就是744年的四月。

  泰山之游不久,杜甫即离开山东去了洛阳。那年三月,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于是32岁的杜甫和43岁的李白见面了。

  杜甫对李白倾慕已久,李白也听说过杜甫的诗名,加之相同的际遇,使两人一见如故,可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难怪闻一多先生这样评述: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夏秋之际,他们又结识了当时已经十分出名的诗人高适,三人相携同游梁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和商丘,登临鼓吹台和单父琴台,一路饮酒对诗,畅怀古今。

  天宝四年夏至天宝五年,李白他们又一次踏进了齐鲁大地,在泰山南北、汶河之畔留下了愉快的身影。他们来到济南,与北海太守李邕等文坛巨擘聚集一堂,高歌长吟。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相见后不足两年的天宝六年(747年)正月,李邕遭受诬陷,被奸相李林甫投入大牢。李邕以七十岁高龄在北海郡,也就是青州任上横遭杖杀。

  噩耗传来,杜甫不胜悲愤,写有《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李白也抑制不住愤怒大声疾呼: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历下盛会以后,杜甫北上临邑(今德州临邑县)看望担任县令的弟弟杜颖,李白南返任城家中,李邕则由高适陪同西游东平。而后杜甫还是惦记着李白,便来到任城与李白相聚。他们与好友任城许主簿一起登高望远,饮酒赋诗。由于泰山就在兖州境内,他们一定聊到了泰山。杜甫由此向北望向泰山,泰山那边云起雨骤,他不仅感慨万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此后,杜甫与李白又一起游览了东蒙山,寻访道教名士董炼师及元丹丘,访问了鲁郡城北的隐士范十。

  玩得差不多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两人各自还有事,杜甫要西入长安,李白则想重游江东。行将分手,两位大诗人便在兖州城东的尧祠亭上宴饮话别。两年时间的交游,二人情同手足,离别之际,深情厚意,依依难舍。酒自然喝得不少,离座的时候,都已经醉意熏熏。李白作有《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阙范侍御》。

  几天之后,还要接着再喝。于是又在尧祠附近洙河上的石门举行第二次宴别。李白写下了《戏赠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杯中酒一饮而尽,终是要离别了。此时是天宝四载,也就是745年的秋天。世事弄人,此次石门一别,两位大诗人再也没有相见。

  五年之后,李白再次来到泰山脚下,在平阴沙丘城,想到好友杜甫,再喝酒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沙丘城下寄杜甫》留下了他的内心情感: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在那些不能相见的时光里,杜甫不停地念及李白,可以说,李白的名字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他的生命中。他刻骨铭心地写下了《赠李白》《梦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等十二首诗作。人间真情,莫过如此吧!真可以说,有一种友情,叫“李杜”。

  由于性格的迥异,杜甫的命运同李白的命运是不同的,虽然都没有进入政界,只是在仕途的边缘走了一遭,但李白多数都是过着潇洒不羁的生活,诗中的那份洒脱随处可见。

  杜甫就不一样了,即使游走四方,广交朋友,也放不开,撂不下,命运多蹇,生活也颇多窘迫,写出的文字也总是忧国忧民,悲世悲己。杜甫生前在《梦李白》一诗中写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两句诗更像是说自己。他的诗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社会的公认,诗稿静静地躺在家中的书箱里。

  到了公元九世纪,杜甫死去43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背着祖父的遗骨及诗稿,准备将祖父葬回河南。

  途经湖北荆州时,他找到了在这里做官的元稹,当时没有别的想法,只想请这位大诗人给祖父写一篇墓志铭。

  元稹一口气读了杜甫的遗稿,竟然激动得不能自持,如何就让杜甫埋没了这许多年!挥笔就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其比之古今,对杜甫极尽夸赞,最后更是一锤定音:“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就此,杜甫几十年封于尘埃的一千五百首诗歌,如晴天一声响雷,一下子唤醒了沉寂的晚唐诗坛。

  说起有着不平凡人生的杜甫,留在他记忆中的美好时光,也只有“快意八九年”,也就是他漫游齐赵,登上泰山,写下《望岳》之诗,以及与李白、高适等携游泰山南北。

  对于李白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之间的互相怀想,以及写出独一无二的诗章,全然因了一座泰山。泰山也没有忘记李杜,其以一座山的名义,托举着他们,铭记着他们。

  (摘自《万松浦》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