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展

琼花大使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06日 ·凌鼎年·

  长篇电视剧《宫心计》,讲的是唐代晚期宫廷斗争的故事,主角有刘三好与皇帝李怡等,其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场景就是那棵琼花树。最初是儿时的刘三好与儿时的光王李怡,在琼花树下头一次见面的情节。

  杨怀琼是做花木生意的,有自己的苗圃。不知为什么,自从看了《宫心计》后,对琼花再也忘不了。特别是剧中的刘三好是扬州人,而自己姓杨,他隐隐总觉得自己与琼花,与扬州应该有什么关联。因为他母亲临终时才告诉他:你是我领养的。可惜,养母没有说完就一口痰堵上来,大去了,留下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关于琼花,脑子里唯一的印记,就是隋炀帝下江南看琼花,由此推断琼花极美极美,要不然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大隋皇帝怎么可能劳民伤财、千里迢迢地来江南看琼花呢?

  唐代以牡丹为国花,如今全国到处有牡丹,琼花却罕见,是因为琼花品性孤傲,不易繁殖、栽种?还是隋朝短暂,后世忌讳?或者兼而有之吧。

  杨怀琼特意通过百度等查了琼花,知道琼花又称聚八仙、蝴蝶花。四月底五月初开花,花型大,球状,色白如雪,有香味,但花期短,加之江南四五月多雨,风吹雨打花落去,也就越发显得珍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琼花被定为扬州的市花。

  杨怀琼专程去了一趟扬州,去了大明寺,寻寻觅觅,总算找到了那棵赫赫有名的琼花,但让杨怀琼的期望值打了折扣,并不是千年古树古花,撑死了也就两三百年。

  杨怀琼后来听爱花的圈内朋友说:要看琼花得去昆山的亭林公园。杨怀琼又赶到昆山,没想到五月初正是琼花盛开的时候。亭林公园的那棵琼花比扬州的那棵大多了,说是三百五十年树龄,堪称中国琼花之最,杨怀琼略感欣慰。

  杨怀琼想,这琼花在花木中算是身份高贵,历史悠久,知名度大,树姿婀娜,花型抢眼,入诗入画,极美的摄影背景,其叶与根还可入药,叶可治疟疾,根可治咽喉溃疡,外用还能治皮肤痒症。既适宜种植于园林、宾馆与大型绿化场所,又可以栽种于家中,为什么不推广呢?

  杨怀琼反正有自己的苗圃,就开始培育琼花幼苗。

  琼花喜温暖、湿润,喜光照,怕积水,怕干旱,怕贫瘠,掌握了琼花的这些特性后,杨怀琼在江南、苏中与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的平原与丘陵地带试种,推广。

  养母去世后,杨怀琼整理了养母的遗物,在整理养母的信件时,有一个信封很特别,没有收件人,也没有寄件人。打开一看,只有一张信笺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卖秧桥,杨怀琼”六个字,还有一朵干瘪的花瓣,应该就是琼花。

  杨怀琼对着这信封,对着这六个字,对着泛黄的花瓣,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试图参透其中的秘密。

  有天,突然灵光一闪,他想这卖秧桥会不会是养母领养自己的地方,这杨怀琼会不会是生母留给自己唯一的纪念?

  不能放弃这唯一的线索,杨怀琼托人在扬州,在昆山打听,有没有一座叫卖秧桥的老桥,或者老地名?

  遗憾的是,找了几年一无头绪。

  前年,因为生意上的事,杨怀琼去了娄城。那晚下榻在花园宾馆,翻看《娄城日报》,无意中瞥见“娄城文史”版有篇《卖秧桥的前世今生》,杨怀琼眼前一亮,连忙细读起来。文章前面关于卖秧桥名字的由来、变迁,他粗粗看过就算,后面一段文字让他激动得有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慨。

  那篇文章竟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在卖秧桥桥堍,形成了收养孩子的小市场,每月的初一或十五,外地想收养孩子的就会专程来此等候,有本地家庭困难想把孩子送人收养的,也会抱着婴儿到这桥堍来寻觅一户好人家。几乎没有金钱往来,大部分都说好从此不再往来。可以保证:从未听说过贩卖婴儿的事。

  杨怀琼基本可以确定,娄城的卖秧桥与自己的生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在娄城找到了自己的根,破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他特地到百年老桥卖秧桥转了一圈,拍了照,拍了视频。

  后来,杨怀琼还专门向娄城捐赠了一批琼花树苗,种在了南园、弇山园。他还托娄城的寻人志愿者代为寻找亲生父母的线索,不管找到找不到,他都要试试。

  杨怀琼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意义了。他还策划了琼花节,赏琼花旅游线路等。可能是他在娄城推广琼花太卖力了,他被娄城聘为琼花大使。

  杨怀琼很看重这个荣誉。他感慨地说:我的名字终于名副其实了。     (原载《海燕》2023年第12期,原刊责编: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