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用彤(见图)被戏称为“汤菩萨”,除了他的长相,还因他性格和善。他的人缘非常好,朋友很多,如吴宓、胡适、钱穆、熊十力、季羡林等,都是学界数一数二的人物。
汤用彤貌似古板,其实有很浪漫的情怀。1912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与同学吴宓因志趣相投相知相交,成为“互相督促、切磋”的契友。入学不久,他和吴宓就开始合作创作章回体武侠小说《崆峒片羽录》,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两人称写小说的目的为“在写吾二人之经历及对于人生道德之感想”。
由于感到只写小说还不能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献身中国文化的宏愿,小说只写了三十回便作罢。书稿本来保存在吴宓家,后因搬家不慎遗失。吴宓曾用“盖少年心境,创作始基,终无由得见”表达了他与汤共同的遗憾。在吴宓的日记中,透露出他对汤人品、学问的赞赏。
钱穆与傅斯年有矛盾,熊十力和吕澂学术观点相左,汤都能在他们之间周旋,无话不谈。1922年,汤用彤加入了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学衡派人物倡导文学复古,对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群起而攻之,但是汤用彤却只抨观点不抨人,和胡适有很好的私交。
1931年夏,自学成才的钱穆由顾颉刚推荐进入北大史学系,与时在北大文学院哲学系任教的汤用彤成为好朋友。一段时间里,钱穆寓居在汤位于北京南池子缎库胡同3号的宅邸。钱穆胸襟宽广、性格开朗,汤家将此当作一件幸事,认为钱穆来访是汤用彤“长日杜门枯寂”生活的最大调剂。1938年4月,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钱穆、汤用彤等人同住“天南精舍”,切磋问学,朝夕相处。
钱穆喜欢旅游,寄情山水。1936年夏,他只身一人到庐山,汤用彤不仅让他住在自家位于庐山牯岭大林路旁的宅邸中,还热情款待,陪着钱游览开先寺,与寺中方丈谈佛论道。钱穆和贺麟在旅游途中用尽了盘缠,写信求助汤用彤,汤出面周旋将二人解救回去。
可见,汤的好人缘一方面得益于他性格好,“为人一团和气”,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慷慨大方、乐于助友。
(摘自1月28日《今晚报》 胡荣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