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鹰夫妇

袁鹰与本文作者合影
2023年9月5日上午,我作为《人民日报》老报人袁鹰家乡的一名基层作者来到八宝山给老人家送行。
初 识
袁鹰,本名田钟洛,1924年10月28日出生在淮安古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住杨仕骧故居隔壁。用他的话说:“我是淮安县人。”带有乡音的话语里可听出他对故乡的眷恋。
30年前,我创办了淮安市复兴文学社,编印了小报《田野之花》。1994年,我惶惑地写信给他,倾诉创作的苦闷,请他担任我们小报顾问。没想到,身为散文大家,又是著名编辑家的他,竟然一口应允。袁鹰是1994年10月24日给我复信的。复信中说:“我是淮安人,见到家乡的文艺刊物和文艺爱好者,自然很高兴……顾问之类都是虚名,你们既认为可以,那就参加吧!”出任《田野之花》顾问的他,挥毫写下几行遒劲的字:
祝愿故乡的田野上开遍绚烂的鲜花,长起参天的大树。
——与复兴文学社同仁共勉。
因我的那封信唤起了老人家对故乡的回忆,他于当年10月28日带着一家人回家乡。这是老人家1934年离开故乡后到1994年期间唯一一次回乡。
回到故乡后,袁鹰带着家人(包括他的侄儿侄女共10多人)租着三轮车穿梭于淮安的大街小巷。在既是儿时的小伙伴,又是地方文史专家郭寿龄的陪同下到祖祠走一趟,重温那“四海流芳”的先祖遗训,喊一声“乡缘难断五百年”!
相 见
袁鹰对我走上文学之路有着重要的影响。2009年5月23日,中国散文学会在北京召开颁奖会,我有幸荣获全国随笔一等奖。24日中午,我在电话里与袁鹰老师取得了联系,本来下午已安排活动的他,遂取消活动接待了我这个小老乡。
那日,袁鹰上身穿一件圆领汗衫,脚穿淮安老家河下人送他的一双黑布鞋。见到我,更是神清气爽,乡音清亮,立即与我叙起了乡情。我谈起1994年10月,他曾写信鼓励我,并为我主编的乡土小报《田野之花》题词,担任顾问的事,以表感激之情。我递给他一份《淮安区报》,俯身向他阐述了副刊的编辑思想。他听了直点头,看了报纸副刊,建议我们给副刊起一个刊名,树立自己的形象,把报纸办出特色来,并说:“我过去也是报纸编辑,编了多年副刊,我们不仅是同乡,也是同行。”后来,袁鹰给我们报纸副刊取名“楚水”,我们使用了近三年时间。
袁鹰曾说,报纸编辑这个角色锻炼人,也培养人,能积累和学到很多知识。副刊姓副,可没有它,报纸就没有品位。副刊办得好,能为报纸提升文化品位,能为报纸吸引更多读者。一个好的副刊,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的情趣。如果副刊经常组织一些主题性征文,更能吸引大量读者的关注。他还说,副刊编辑付出较多,为人作嫁,而要办出特色,却并不容易。“报纸要敢为老百姓讲话,反映老百姓心声,只有替老百姓讲话,顺应民意,报纸才能有人看,百姓才会愿意去订阅。”
袁鹰的客厅里有很多书,这些书已经陪伴他走过大半个世纪。他说,他现在岁数大了,家里也没有孩子看。我听后对他说,可以把这些书放到老家淮安去,让老家淮安的青少年读,接受文化大家的文学熏陶。后来,袁鹰将藏书一本本、一次次地打包邮寄给了淮安的周恩来红军小学。
相 知
1940年,16岁的袁鹰在《申报》发表了处女作《师母》。这使他的写作信心大增。1952年调入《人民日报》,长期主持《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改革开放年代,他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组织和编发大量优秀作品。他的散文《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黄河的主人》等,曾入选中小学课本,广为流传。
袁鹰兢兢业业地工作,笔耕不止。在谈及散文创作时,袁鹰说,副刊不仅是读者的园地,也是作家的园地。从“五四”以后,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是报纸的副刊培养出来的。他告诫我:“散文在写作时,不仅要抒真情,讲真话,还要有文采,没有文采那就是新闻了。好的散文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逐步积累知识,充实知识,做到厚积薄发。要舍得下功夫,功到自然成。”好的散文家“共同的特点就是讲真话、抒真情、叙真事。于严峻、严肃、严厉的同时,显出凝重、厚重、沉重”。
袁鹰说:你编副刊,又编地方文史,写出来的作品诗性或有欠缺,但会多一些分量;你擅长游记写作,如果多一些文史的分量,就会上一个层次。
临别时,袁鹰老师起身从书房里找出一本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作品集送给我,里面收集的都是名家作品,叮嘱我要多练笔,多观察,博采众长。
2013年6月,我计划出一本散文集,我把打印稿寄给他,本想请他帮我题个词或是写几句鼓励的话。可没想到,让我感动的是,当年9月23日我接到已90岁高龄的袁鹰先生抱病为我的散文集《窗外风景》写的洋洋洒洒近2400言的情文并茂的大序。
我写的近万字的散文《梦里依稀看淮安》于2010年5月获得中国散文华表奖,这篇散文勾起了袁鹰对家乡的怀念。他说:
《梦里依稀看淮安》一文,特别牵动我这个淮安儿子的心,离开家乡80年了,蓦然回首,真正是“梦里依稀”了。其实,我离开家乡时才是10岁的孩子,所谓“梦里依稀”,无非是儿时的家庭生活和听到有关故乡的只言片语,对这座值得每个淮安人自豪的历史文化名城几乎一无所知。作者以一部书《西游记》、一座府衙、一座古刹、一座桥(胯下桥)、一条街(河下镇湖嘴大街)和一棵树(周恩来故居的蜡梅树)这种独具特色的手法,详细铺陈淮安的种种,引人入胜,更发人深思。 (摘自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