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与中轴线古建文化经典》选载之三

乾隆太庙多衷情

作家文摘 2024年02月27日

贾福林编著 北京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乾隆皇帝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之一。他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每次祭祖,都亲到并极为认真地履行祭祀的礼仪程序。据统计,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到太庙祭祖时享七十六次,祫祭五十九次,共达一百三十五次之多。他同时也对太庙做出一些特殊的贡献。

  多次修缮太庙

  据史书和清朝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多次修缮太庙。例如,《日下旧闻考》中记载,继位之初,乾隆皇帝即下谕:“国家式崇太庙……今庙貌崇严,而轩棂榱桷久未增饰,理应敬谨相视,慎重缮修,以昭黝垩示新之敬。”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乾隆二年(1737)即对太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历时四年才完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回疆的军事行动结束后,乾隆皇帝对太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新开了寝殿通往祧庙的东、西两个侧门。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受俘礼在午门举行。受俘之前,照例告祭太庙。来到太庙,乾隆皇帝发现经多次修缮的太庙规整辉煌,但他对玉带河很不满意。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引来金水河的水,流经原来没有水的玉带河。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又下令对玉带河七座桥和二十六块汉白玉栏板及望柱进行拆改,增加了二百八十八块栏板和望柱,增建了两座水闸,使玉带河流水充盈。

  礼器崇古和御制诗

  乾隆皇帝曾经对祭品、祭器制度进行改革。根据《皇朝文献通考》记载:他废除了先皇帝制定的坛庙祭器“范铜为器”,标新立异地提出了遵古仿古思想。他说:“考之前古……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贵重,或用陶匏以崇质素……历代相承,去古浸远……我朝坛庙陈设祭品亦用瓷,盖沿前明之旧……朕思坛庙祭器既遵用古名,则祭器自应悉仿古制,一体更正,以备隆仪。著大学士会同该部稽核经图,审其名物度数,制作款式,折衷至当,详议绘图以闻,朕将亲为审定。”由此可以看出:首先,乾隆皇帝对祭器十分重视,必须亲自审定;其次,乾隆皇帝认为质朴的祭器才更加接近周礼。在他的亲自推动下,清代坛庙的祭器全部改为朴实无华的漆器、陶器和匏器(葫芦器)。

  乾隆皇帝是中国写诗最多的皇帝,一生共写诗四万多首。这些诗中,有不少是关于在太庙祭祀祖先的诗:

  玉斗回旋届指庚,金舆夙驾紫鸾鸣。矞皇礼乐陈清庙,纠缦云霞焕宝楹。陟降俨临神鉴赫,显承佑启泰阶平。礼成肃穆瞻霄汉,何限依迟霜露情。

  这首祭祖诗写于乾隆五年(1740),为秋天的第二个月到太庙寝殿进行名为“时享”的祭祀祖先活动时所写,用诗的语言记录了到太庙祭祖的大致过程和心情。

  扩建太庙真伪辨

  乾隆皇帝和太庙渊源颇深,关于太庙享殿有一种说法就和他有关——将享殿从九间扩建为十一间。至于乾隆皇帝扩建太庙享殿的原因,有人说是当时殿内已经供奉了九位先皇的牌位,没有空余位置,乾隆皇帝怕自己死后没有地方放牌位,为了能入祭太庙,于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将太庙享殿的九间扩建为十一间。其实,这种误解是由于对太庙祭祖的规矩不了解。

  中国古代太庙祭祖有着悠久历史,到周朝形成定制,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沿用。周朝规定天子九庙,后来演化为一个庙堂中供奉九位祖先的牌位。若超过了九代,就把中间的牌位转到寝殿的石柜中保存,这叫“祧迁制度”。有了这个制度,就解决了所谓“没有空余位置”的问题。被“祧迁”的祖先牌位,年终都会被请出来,按顺序排列到大殿进行祭祀,不会被冷落或遗忘。

  康熙皇帝曾经宣称太庙祖先永不祧迁,但清朝还没有遇到祧迁问题就灭亡了。关于乾隆时期并不存在“没有空余位置”的问题,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太庙享殿是举行祭祖大典的地方,并不是平日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祖先的牌位平日是供奉在寝殿的。

  第二,即使是只有九间的寝殿,也不存在“没有空余位置”的问题。因为虽然前四代远祖(肇祖、兴祖、景祖和显祖),再加上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正好九位,但太庙早在明弘治四年(1491)就兴建了供奉远祖的祧庙。清代完全继承了明代太庙的规矩,前四代远祖也是在祧庙供奉,所以乾隆皇帝的前面只有五位先皇,即使是九间,也还有四个空余位置。

  第三,即使先祖的牌位平日供奉在寝殿,也不是按照面阔简单地分为九间,而是采用“夹室制度”,即分为十五个夹室(亦称寝宫)。享殿平日不供奉祖先的牌位,只是在祭祖大典的时候才把牌位请到殿中,按照“昭穆制度”排列在正面和左右两边的供桌上进行祭祀,即使牌位数量多,也可以摆放得下。

  第四,根据古代建筑专家对太庙享殿大木结构的全面测绘和考察得出的结论——无论其构架的类型、构建的材质、用材的等级,还是彩画形式,都表现出典型的明代特征——表明享殿主体的木架结构没有被改变,也就不存在扩建到十一间的可能性。

  以上四点雄辩地说明了乾隆皇帝没有扩建太庙享殿,只是进行了修缮。那为什么会出现九间扩建为十一间的说法呢?这当是统计方法的不同造成的误解。明朝说面阔九间,是忽略了两个小间。清朝说面阔十一间,是以柱子为准,加一根柱子就加一间,不管间量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