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大学”

聂荣臻请“洋教授”

作家文摘 2024年03月12日 ·梅兴无·

1943年,聂荣臻等欢送班威廉夫妇赴延安。前排左起:李效黎、聂荣臻、班威廉夫妇、吕正操等,后排左起:程子华、林迈可

  “我们盼了几个星期才把你们盼来”

  1937年,时任八路军第115 师政治委员的聂荣臻率部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当时,军区的指挥主要靠无线电通信来实现。为解决无线电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聂荣臻指示办训练班自己培养人才。军区先后举办了六期训练班,培训了500多名电台操作人员。聂荣臻强调,光会用不行,还要研究技术原理,指示把训练班改为研究组。但由于缺乏导师,研究组工作很难深入。

  1942年初,聂荣臻收到从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那里传来的消息,燕京大学英籍教授班威廉、林迈可为躲避日本宪兵的抓捕逃出北平,已经到了挺进军司令部。聂荣臻当即发电,盛邀班、林一行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做客。

  春节后,班、林抵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河北平山县吊儿村。聂荣臻推掉所有工作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会,设宴接风洗尘,诚恳地向他们表示:“我们盼了几个星期才把你们盼来!燕京大学你们一时回不去了,晋察冀边区有你们的用武之地,中国抗战需要你们这些大教授的帮助和支持。”班威廉夫妇后来在《新西行漫记》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眼前的这许多长官也很像当时我们学校里的许多同事,绝对不是日本人口中所称的一群“土匪”。聂将军给我们的印象,也是近乎大学校长那种优雅的风度,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位游击队战术战略家的模样。

  聂荣臻亲自陪同“洋教授”参观晋察冀边区各方面的建设。一天,他们一同走进一间简陋的屋子,聂荣臻介绍说,这里是我们的无线电研究组,现在最缺的就是导师。随后,他十分郑重地聘请班威廉、林迈可担任研究组的导师。

  “八路军并不单纯是一个战斗队”

  聂荣臻礼贤下士,班威廉、林迈可欣然应允,于是他们穿上八路军军服,成为无线电研究组(不久更名为无线电高级研究班)的导师。从学生的选调到教学内容的安排,聂荣臻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他指示军区政治部从各分区选调一些上过大学、高中的优秀青年补充到高级班,同时派人到北平、天津、保定等地购买大学物理、数学、无线电技术教材。

  两位“洋教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他们分成甲、乙两个组,甲组九人,乙组17人。开设的必修课有大学数学、高等物理、电工原理无线电工程等,选修课有高等数学、高等电磁学、光学、天线理论、量子论等。

  班威廉曾向聂荣臻坦陈心中疑:战事如此紧张,八路军怎么从前线把这些急需的人才调回来学微积分这样的课程?这对游击战事有什么用处?聂荣臻回答:八路军并不单纯是一个战斗队,还是一座大学校,有条件的同志应该学习各种建设技能。中国在战后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工程师,尤其需要一批有革命理想的工程师。

  “怎么好的学生和人才都到八路军里来了”

  两位“洋教授”按正规大学的要求进行教学,直接用英语给甲组授课,并进行严格考试。甲组学生王士光、林爽将听课笔记译成中文,刻印成讲义,然后再给乙组讲课。学员们互相帮助,学习成绩齐头并进。班威廉深感诧异:“怎么好的学生和人才都到八路军里来了?我在那边教学很久,为什么没有遇到这样好的学生?”

  聂荣臻对“洋教授”关怀备至,每逢圣诞节,还要给他们赠送礼品,组织学生与他们一起联欢。林迈可的妻子李效黎在晋察冀生产时,聂荣臻联系一位从北平协和医院来的产科大夫为她接生,还抱着林的女儿合过影。

  由于日军的“扫荡”,聂荣臻派出一个警卫班专门保护“洋教授”。无线电高级研究班随军区司令部转移到平山、阜平两县的五个村庄,但教学从未中断。

  到1944年春节,经过两年的教学,无线电高级研究班学生全部结业。班威廉、林迈可先后离开晋察冀边区。他们对八路军学生的成绩非常满意,说“完全达到最高级大学的水准”,“可以与任何第一流大学成绩相比而毫无逊色”,“我们这里应当名副其实地称作‘吊儿大学’”。王士光后来亦称无线电高级研究班“是解放区办的一个大学性质的学校”。

  “洋教授”离开后,无线电高级研究班继续举办,共培养无线电人才近300人。1947年,无线电高级研究班升格为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之一。

  从无线电高级研究班走出了国防部第五局(导弹管理局,第一任副局长为钱学森)局长、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者之一钟夫翔,国防部第五局副局长、弹道导弹总设计师林爽,四机部副部长、“两弹一星”地面测控系统的开拓者王士光,七机部副部长、航天事业的优秀领导者梁骥等。   (摘自《文史博览》2024年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