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期间,发生在1900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北京使馆之围,是一次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事件。
使馆失联的冲击
1900年6月19日下午,清廷以八国联军攻占沽台与列强公开宣战,照会各国使馆24小时内降旗离京。同日,公使团发布联合照会,答允撤离,但要求清政府保证安全并延长时限。双方议而未决之际,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总理衙门途中遭遇枪杀。至此,公使团彻底打消离京之想并开始积极备战。6月20日下午,北京使馆攻防战拉开帷幕,使馆区与外界的联系就此中断。
自6月20日起,上海媒体开始报道北京使馆区和教堂遭到攻击的情况。到6月下旬,北京使馆区形势严峻、被围外人危在旦夕的消息,已经成为上海租界外侨们的普遍认识。在上海租界舆论的影响下,这类未经确认的消息随之被不断传到西方各国,以至于伍廷芳都向李鸿章发去电报预警:
北线断,谣言多,各国震动。
上海外侨纷纷把清政府颁布的所谓“宣战上谕”讹传为清廷“令长江以南各督抚集合水师攻击外舰”,并与领事团大力呼吁各国派舰入江。此后,各国兵队到上海。东南督抚加紧寻求弥缝之法。以鄂督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有意借重美国的力量牵制其他列强。经过伍廷芳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多次交涉,海约翰终于答允不会派舰入江。
6月26日,中方以上海道余联沅、福开森和盛宣怀为代表与上海领事团在会审公廨举行会议,议定“东南互保”。尽管海约翰对“东南互保”给予充分支持,但美方对中方的调停请求始终不置可否。造成这一结果,与督抚们忽视了当时一支重要民间力量有关。
东南督抚的疏忽
19世纪末,定居上海的美国侨民联合成立美国中华协会。由于美华协会与美国本土在华商业利益集团的联合组织美国亚洲协会联系紧密,该会得以使用美亚协会所掌控的纸媒及其与美国政界的人脉关系,向美国民众和政府直接表达自己对中国事务的看法及建议。这便赋予上海美侨在中国问题上相当话语权。
上海美侨倾向于采信北京外人正在面临灭顶之灾的坏消息,并广泛传播到美国本土。彼时美国政府一直坚持中美之间处于非战争状态,其关键便是公使安全。为及早停战,东南当局积极向外界证明各国驻华公使(除克林德外)的安全。
这样的消息不能取信于上海外侨。大批旅华美侨7月13日在上海集会,以全体旅华美侨的名义向美国本土发去一封公开信,其中特别强调,义和团运动的扩大与清政府的纵容有着直接关系;并声称北京使馆区外侨已陷入绝境。
美使康格的复电
面对汹汹而来的质疑声音,中方要向美国等其他国家证实公使的安全,似乎只剩下一个法子:恢复驻华公使与外界的直接联系。早在6月15日致电驻华公使康格没有回音后,海约翰便开始尝试通过伍廷芳与康格联系,但因当时清廷仍欲与联军“一决雌雄”,所以美方的愿望很难实现。7月16日,总理衙门拿到了美使康格给华盛顿的加密复电。
当东南督抚将这封来之不易的康格复电通过伍廷芳辗转送达华府后,上海美侨仍坚决表示,在与驻京公使取得直接联系之前,都不能相信中国关于驻京使馆的报道。于是,海约翰只得敦促李鸿章,要求清政府允许各国公使与本国政府自由通信。然而,或许是因为清廷有关中国政府保护使馆的声明会与公使的亲身体验存在差异,清方始终不肯向驻京公使开放自由通信。不仅如此,由于此后清廷再一次陷入战和不定的摇摆状态,各国驻华公使与本国政府之间的密码电报又一次被禁,直至北京城陷前一刻才重新获准。
最终,东南督抚向华盛顿寻求调解的努力流于徒劳。 (摘自2月29日《团结报》 王慧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