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学霸”徐光启

作家文摘 2024年03月12日 ·急脚大师·

1667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所著的《中国图说》中,徐光启画像(右)下有拉丁文介绍,意为“伟大的中国学士,基督信仰的宣教者”

  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的宁远之战,红衣大炮成了努尔哈赤的梦魇。这场胜利让大明举国欢庆。但是战争背后,有个关键人物被忽略了,没有他就没有红衣大炮。

  他是个怪人,靠八股文进入了明朝的官场,却取了个英文名,信了天主教,是个“非主流”的文人。他撇开诗词歌赋,去研究农业、天文、数学几何等学科,还把自己的心得写成了书,成了这几个领域的专家。面对外敌入侵,他又写军事论文,得到了朝廷赏识,任命他当了部队的训练总监。

  他从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口中得知西洋大炮的威力,据说射程能达到十五里,炮弹所击之处,天崩地裂,是战争的“大杀器”。他听罢立刻给在朝廷工部监理军需的李之藻写信,让他务必尽快购买这种神奇的大炮。朝廷迅速集资,从葡萄牙人手中重金购得四门西洋大炮。在亲自见识到大炮的威力后,他们喷啧称赞。

  因为资金有限,他又从西方传教士那里要来西洋炮的制作图纸,与李之藻一同率领“研发”团队日夜钻研,竟真的造出一批大炮。这些炮弹辅助袁崇焕击败了“常胜将军”努尔哈赤。

  这个怪人叫徐光启,是一位超级“学霸”。他出生在明末上海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商人家庭中,从小除了读书,还得干种田挖地的活儿。他在二十岁左右通过县里的考试,成了秀才,但后面参加了几次乡试都没考中。为养家糊口,他只能外出教书,在广东韶州教书时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让他看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

  三十五岁的徐光启又参加了乡试,这次考了第一名,他兴致勃勃地乘胜追击,参加了中央级别的考试,落榜。

  于是他又辗转各地教书,在南京认识了对他影响很大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此人和郭居静也是好朋友。两人谈天说地成了知己,徐光启加入天主教,取了个外国名字叫保禄。

  四十二岁的徐光启再次参加中央会试,这次终于考中。他进了翰林院做了一个小官。当时明朝已经奄奄一息,他的才能无处施展。徐光启索性调转方向,搞起科学研究。

  有一次,他和利玛窦闲聊,利玛窦对他说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有一本拉丁文数学著作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很难译成汉语。徐光启听了,马上接下翻译的工作。

  两人分工合作,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这本书翻译得很成功,就是著名的《几何原本》,我们今天所说的几何的中文名就来自于此,它引入了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数学概念。这本书于1607年在北京印刷发行。只可惜在明清两朝,没人重视几何学,直到二十世纪初,初等几何才成为学校正式的科目。

  后来徐光启的父亲在北京去世,他回乡丁忧守制。丁忧期间,徐光启写了数学专著《测量法义》《测量异同》,顺便还在老家开辟菜园,搞了一个影响后世的栽种实验。

  他从福建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这种植物原本只生长在热带,一旦在中国本土种植成功,经常遭遇饥荒的老百姓就有希望了。徐光启日夜研究、尝试,终于让甘薯在中国的土地上成功结出果实。徐光启把种植心得编成科学种植小册子,发给乡邻,教大家种植。甘薯种植技术就这样推广开来。

  丁忧结束回到中央后,朝廷钦天监(职能为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推算日食不准,博学多才的徐光启奉命去搞天文学。这段时间他又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为后面编写《崇祯历书》打下了基础。

  因为跟掌权的大臣政见不合,一气之下他跑到天津去做官。当时的官场贪污腐败问题严重,百姓生活更是艰苦。他重操旧业,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将甘薯引进到寒冷的北方。他又结合这段时间的实践,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朝几十万精锐部队。徐光启用三个月的时间对萨尔浒战斗的前因后果做了全方位的分析,写了一系列奏章,提出选练新兵、引进武器的主张。原本不问政事的万历皇帝连连赞叹徐光启,他让徐光启总理练兵事务,主抓明军的军事训练。

  徐光启首先推广戚继光的练兵法,兵在精不在多,要练就练“特种兵”。他到各地挑选身体、意志都达到要求的人编入队伍,带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

  在督练新兵的时候,他从澳门聘请了二十几名葡萄牙籍军械师,负责教授新兵们维护和使用火炮的技能,准备训练一批专业炮手。经由葡萄牙人训练的“国产”炮手,在辽东的宁远之战中大显神威。

  徐光启在练兵期间,撰写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书,宁远大捷用实战证明了他的眼光。

  遗憾的是,火器这种“奇技淫巧”未能被真正重视起来。步入晚年后,厌倦争斗的徐光启心灰意冷,告病还乡,一心扑在农作物的试种与研究上。他将多年积累的农业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审订、批点、编排,最终著成一部流芳百世的农书《农政全书》。退休期间,他还受崇祯皇帝的邀请,搞出一个天文学重大成果——《崇祯历书》。《农政全书》写成时,他还没整理修订就去世了,最终由学生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光启死后第六年才印刷出版。    

  (摘自《和古代学霸握个手》,南方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