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的后半截故事

作家文摘 2024年03月12日 ·王鼎钧·

周处击蛟图清·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自《随缘破密》,三联书店2020年8月出版)

  他们把后半截故事藏起来

  三国时代有个周处,今江苏宜兴人,孔武有力,是块材料。只因父亲死得早,没人管教,变成“州里患之”的大流氓。

  有一老者叹息地方上有三害,周处慨然答应为父老除害。老者告诉他第一害是西山有只猛虎,经常下山吃人,周处上山把那只虎杀了。老者又告诉他第二害是附近水中有蛟,常把往来的船只弄翻,他又入水把蛟斩了。他问第三害是什么,老者本来不敢讲出来,见他杀虎斩蛟,不像无可救药的恶人,才壮了胆子说:“第三害就是你啊!”周处经此当头棒喝,幡然悔悟。

  周处的父亲本是有名的读书人,虽然死得早,也给周处留下一定的影响,所以周处知道怎么做。他去拜名学者陆云为师,用功读书,后来入了仕途,做过武官也做过文官。

  周处的故事写进教科书,编成广播剧,拍了电影,可说家喻户晓,可是大家所喻所晓到此为止,说故事的人只说了上半截。

  原来周处在晋朝做到御史中丞。他为官忠直,把除三害的精神拿到朝廷上来,也不管除山中虎易、除朝中害难。于是得罪了权贵。

  有一年,少数民族反叛,朝廷派梁王司马彤平乱,司马彤点名要周处参战。有人知道司马彤居心不良,劝周处别去,可是周处认为国家需要用人,他不能逃避责任。

  到了战场上,司马彤下手报复。他把周处指挥到一个绝地,不予援助,结果周处力战而死,全军覆没。周处不避权贵,有助司马氏保有天下,可是司马家的人不这样想。为了害死一个忠良,情愿打一次败仗,动摇士气民心,不惜工本。至于覆没的五千步卒,谁无父母,谁无兄弟,他们纳粮当兵,敬畏官吏,何负于晋。司马家的人就更不会这样想了。

  这后半截故事,大家同心协力把它埋起来。有一年,某制片家想拍除三害,我表示了一点意见,我说周处一生可以拍成一部深刻的悲剧,我建议他拍到周处战死。他断然说:“这样的电影我们不拍。”那时他懂,我不懂。现在我懂,你懂不懂?

  很多故事只剩半截

  说故事的人把很多故事“腰斩”了。

  例如说弦高犒师。弦高是郑国的商人,以大批贩卖牛羊为业。有一次,他赶着牛群到秦国去卖,走到郑秦边境,发现秦国军队越境而来,显然要攻打郑国。那时人口稀少,秦军的行动无人发觉,弦高赶紧派人回去向朝廷报讯,同时去见秦军的司令官,献上牛群,说是奉了郑国国王的命令前来犒赏秦军。司令官一听,认为偷袭的计划失败了,看来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备,秦军预定的军事计划只好取消。

  你以后读到弦高的故事,不要以为不必再看了。要看,而且先看结尾,因为故事并非到此为止,下面还有半截。

  还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四十年代,英皇爱德华八世爱上辛普逊女士,两人决定结婚,但是皇室和国会坚决反对。于是英皇毅然逊位,退居温莎公爵,人们说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人传诵的爱情。

  你以后再读到这个故事,请检查一下:这个故事后面应该还有一段。

  还有抗战发生,日军进攻淞沪,我们有八百壮士孤军固守四行仓库,不肯退却。“中国不会亡”的歌声慷慨激昂,余音至今深在人心。那些说故事的人说到女童军杨惠敏泅水献上一面国旗,国旗在四行仓库顶上升起来,就不再说下去了,好像那些壮士至今还守在那里。

  这个故事,你也不能说早已知道了,不必再看了。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一向奇怪为什么是“半部”。现在我知道了,他把另外半部藏起来了。元微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不起,可是他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只是一半,还有一半他藏起来了。

  自从我发奋把新旧约全书细读一遍,我发现牧师讲道也是“半部《圣经》救世人”。自从牧师发觉了我的发现,他就不再称我为基督徒,而称我是“研读《圣经》的人”。我们是拿着半张地图走路,难怪后来穷途无归;我们是照着半本秘籍练功,难怪后来走火入魔。

  一笔善善恶恶的账

  人类实在奇怪得很。做坏事做到天良丧尽、情理难容,就没人相信他会那样做。

  大战时期,纳粹德国残害美军俘虏,手段酷烈异常,消息传到美国,美国人断定这是为了宣传反德而过甚其词,理由呢,太不合理,德国人不可能那样做。

  美军的宣传机构把这些意见搜集起来,觉得不能淡然置之,就改写宣传资料,替德国掩饰一部分罪行,只传播那一般人能理解的。这才消除了宣传上的反效果。

  摆书摊的老李如果告诉人家:那个穷学生现在做官了,做了官就不理我了,我在马路上碰见他,他的眼睛只看空气。这话人家会相信。现在他说,那个穷学生做了官以后,第一件事是先断了我的生路,这教人家怎么听得懂?

  我们又有一个故事。其实这是一个故事的后半截。

  抗战发生,日本军队打进中国,攻城略地,奸淫烧杀。日军走后,那“被污辱被损害的”少妇,跪在公公婆婆丈夫面前听候裁判。

  婆婆手里拿着擀面杖,声嘶力竭地责骂:“为什么会是你呢?为什么不是别人呢?”挥动擀面杖就打。丈夫手里拿着鞭子,血管粗了一倍:“全村的女人都平安,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扬起鞭子就抽。最后,那公公吐一口痰,站起来,指着媳妇:“你该死!你去死吧!”

  半夜,那媳妇投了河。公婆和丈夫,都觉得他们堂堂维持了本族本村的道德水准,可以顶天立地做人。

  现在,那摆书摊的老汉也就得到这样的批评:“你老兄做人太失败了,好容易有个值得交往的朋友,竟不能把关系维持下去!”

  人间事往往如此。你现在知道下半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