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唯有求索

作家文摘 2024年03月12日 ·张斌峰·

(摘自《渭河笔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当一个人执着于信仰时,一切的苦难便都可以淡漠,甚至忘却,他的眼里,唯有光明。当一个人为了信仰坚定前行时,连生命似乎也不重要了, 他的心里,唯有求索。

  每次对着玄奘像,这样的想法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

  有所求取,必有所放弃

  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南,是唐时最大的皇家寺院。寺内有大雁塔,寺外有玄奘像。大雁塔高六十多米,崔嵬突兀,雄赳赳俯瞰四周。玄奘像高约六米,沉稳坚毅,气昂昂注视前方。

  虽然有着很大的高差,但在大雁塔的映衬下,玄奘像毫不显得矮小卑弱。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距离,玄奘像近在咫尺,而大雁塔处于寺里。另一方面,玄奘像所透出的刚硬与气度,让人视之,心中便不觉升腾起巍峨峻峭之感。

  玄奘年少得志。凭着苦修与苦学,他十几岁已在佛学上成就显著,二十几岁便声名赫赫,卓然于当时之世。他完全可以在众人的赞誉与追随中,衣食无忧地继续钻研佛学,成为一代宗师。然而,玄奘并没有满足于所学,迷失于声名。他追求的不是亦步亦趋地承继已有,而是冲云破雾地开创天地。

  一千三百多年前,在一个秋意渐浓的日子,玄奘出发了。他的前方,是重重关卡,茫茫大漠。

  选择西行,玄奘绝非一时冲动,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仔细考量。已获得的功名是明确的、巨大的,而西行的路途异常艰辛,极有可能身陷囹圄,甚至丢失生命,希望也极其渺茫。

  在渺茫的希望与巨大的功名之间,玄奘迥异常人地选择了前者。他不满足于生命渐进式的完善,而寻求在淬炼与磨砺中重生。有所求取,必有所放弃。

  为了求取真经,玄奘放弃一切,毅然离开长安。宁做一流亡之人,不愿徒有虚名。宁肯让生命在燃烧中粲然而逝,也不在浑浑噩噩中了却一生。

  在西行途中,玄奘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支持,反而因为违反朝廷禁止国民越境的规定,步步艰难,处处遇阻。

  在西行途中,玄奘形单影只,独自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翻过一道道山,渡过一条条河。尤其是穿行于茫茫大漠时,在饮水断绝、极端疲惫而道路迷失、前途渺茫的情况下,死亡几乎触手可及。但他没有停止前行。即使生命注定被沙漠淹没,他依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在西行途中,玄奘战胜孤独,靠着坚定的信仰前行。相对于外界的种种磨难,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每个生命都值得珍惜,尤其是自己的生命。玄奘肯定是珍惜自己生命的。因这珍惜,在死亡的威胁一次次接踵而至时,他的内心恐惧过,他的意志动摇过,他的脚步踟蹰过,但他最终战胜了怯弱、迷茫。

  “只千古而无对”

  唐太宗评价玄奘“只千古而无对”。千古无双,不仅是玄奘的佛学造诣,也是玄奘的志虑忠纯。一千多年来,人们景仰玄奘,最多的不是景仰他的术业之精,而是景仰他的求取之诚。

  玄奘像之后,是大慈恩寺。寺内庭院深深,殿宇座座。玄奘翻译了众多梵文经典,他十九年的译经生活,多半在大慈恩寺度过。我觉得,他给世人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并非洋洋洒洒、卷帙浩繁的经文,而是他在漫漫征程中显示出的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玄奘在西行中最大的收获,也并非经文,而是经历了磨砺与淬炼后,一个充盈、纯粹、刚毅的灵魂。

  大慈恩寺曾是唐时最大的皇家寺院,而寺院的声名远扬却是因为玄奘。如果不是人们对玄奘的景仰与怀念,寺院很有可能在屡遭兵火中不复存在。大雁塔是特为玄奘而修,在千年的雨雪风霜中一直静默而突兀地屹立。

  在更多人的心目中,大雁塔也罢,大慈恩寺也罢,都是与玄奘密切相关的。皇室成员与这塔这寺的关系常常被人淡忘和忽视。人们来这里,不是领略皇室的奢华与气派,而是感悟千年以前,一位独行僧人坚定的脚步与宏阔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