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重编《道德经》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05日 ·李 静·

  学者钱宁  (见图)在新书《新道德经》出版前,专门到河南鹿邑老子的故里去拜谒。

  《新道德经》是重构的《道德经》,五千言一字不少,但文本全新。重编《道德经》,钱宁用了近三年,在他看来,像是与老子对话了三年。钱宁认为,《道德经》流传至今的版本有不少“错层”现象,因此造成了阅读障碍。重编,就是以老子对道的推演过程为主线,重构全书。钱宁相信,自己提供了一个“天书”的解读版本。

  “天 书”

  重构《道德经》的想法缘起于一次阅读,那时,钱宁正在看钱锺书的学术著作《管锥编》,书里,钱锺书提到《道德经》的版本优劣问题。

  由此,钱宁对《道德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自己的考证。他根据1973年出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后来出版的各类校勘成果,做了一个评判。

  之后三年,《道德经》《帛书老子》《管锥编》等书成为钱宁研读的著作,读着读着,《道德经》那原本晦涩的五千言在他心里开始变得立体而清晰。他发现全书有不少“错层”,所谓“错层”,就全书而言,是《道编》论德,《德编》论道;就每章而言,是分论两事,主题并不同一,或者,前段所论与后段引申,没有直接关联。

  今天人们能看到的《道德经》,基本成形于汉代。钱宁认为“错层”现象的产生,有着两大历史原因。一是今本《道德经》81章为汉朝人所分,且分得相当随意;二是由于成书过程复杂,加上传抄之误、后人增改,今本《道德经》有不少乱简、错简和重简。

  钱宁觉得,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表述,相当清楚明白——道的存在、道的状态、道的变化、道对人的主宰、道与德的关系……层层递进,主题贯穿,只是这条主线散见于各章,或隐或显。于是,他以老子对道的推演过程为主线,重编全书,重组各章,每章之内,重置“错层”,使其主题相同,所论相关。

  重构后的《新道德经》,仍为五千言,但从81章扩充为95章,仍分道、德两编,主题彰显,条理贯通,除了注释和译文,钱宁还加上了自己的评述,使之成为人人都能读懂的现代读本。

  文学梦

  钱宁觉得自己挺幸运的,1979年考进人民大学语文系,1986年硕士毕业后,进了《人民日报》文艺部。

  那是一个大师们尚未走远的年代。因为稿件之事,钱宁曾多次去过钱府,去见钱锺书和杨绛两位先生,当时的情景常是,一位先生伏案改稿,另一位陪客人聊天。1987年初,钱宁发表了对周振甫的采访,谈《管锥编》的出版,这可能是当年有关《管锥编》最早的报道之一。

  钱宁回忆,有一天告辞时,钱先生拿出一本书送他,是严复译的亚当·斯密《原富》。钱先生签上名,成了自己的珍藏。

  20世纪80年代末,当了几年记者的钱宁随着留学大潮,到美国学习。他一边读书一边采访身边的大量留学生,几年时间,将这些采访及研究整理成了一本书,名为《留学美国》。1996年,《留学美国》一经推出,就成为当年上海书展上的第一畅销书。

  考研究生,他本来想读文艺理论,但父亲建议他报考古典文学。他的父亲钱其琛是新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官之一。

  1995年,钱宁回国,选择去了永道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外企工作同时,钱宁没有放弃写作。他写了历史小说《秦相李斯》和《圣人》。2010年赵文瑄版电视剧《孔子》就是改编自钱宁的小说《圣人》,当年,这算一部标新立异之作。正是从写《圣人》为起点,钱宁开始了近20年对孔子的研究,由此进入了古代哲人的精神世界。

  “释 道”

  20年研究,钱宁懂得了孔子,另一个问题却又冒了出来:在孔子“仁”之说和“两端法”背后,还有没有更高更深的“道”?无疑是有的。

  是孔子将他引向了老子,也是他之前写的《新论语》给了他信心,敢去编写《新道德经》。《道德经》里深邃而简洁的话语,对照诸家解释,钱宁有了自己的理解。例如“道”是什么,一些学者说过,这是万物运行的规律,钱宁说:“道是存在之物,不是规律。也就是说,道是宇宙本身,而不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因为老子一再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如果觉得,这太遥远了,老子也有切近我们日常的生活哲学,他讲了不少民众该怎样求存自保。例如在名声、身心与财物中,老子认为身心性命最重要——知足可以不受屈辱,知止可以不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平安。

  读老子,令钱宁常感慨于古人的智慧,“很难想象2000多年前,有人思考这么高深的问题,老子没有师承,而且到目前为止,其实也难以确定他到底是谁”。能确定的是,他是得道之人,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钱宁认为,《新道德经》里的“终章”(原二十章),描绘的就是老子自己的形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