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科考船失窃案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05日 ·赵进一·

  1998年8月29日凌晨,停泊在上海港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上发生了一起盗窃案,警情惊动了公安部和国家海洋总局。上海市公安局文保总队(即现在的文保分局)刑侦支队迅速出击。由于此案影响较大,上级决定公开报道案情,并把任务交给了我,命我全程参与。

  手提电脑、手机不翼而飞

  8月29日上午,文保刑侦支队队长奚敏带着我一同登上“雪龙”号科考船,找到袁绍宏船长,听他介绍整个案发经过。

  当天凌晨5点,前一晚忙碌到深夜的袁船长早早地醒来。突然,他发现所住套房内的数道房门都敞开着,目光下意识地扫向不远处的办公桌,随即心脏骤然一紧:昨晚还操作过的价值二万元的“任飞”牌手提电脑不见了!而且,他还发现昨晚两只正在充电的黑色手机,以及放在茶几上的黑色皮包,也一同失去了踪影,包内有2500元人民币和少量美金。钱物虽有价,电脑里的科学考察资料却弥足珍贵。

  此时,一名夜巡队员来到船长室向他报告:昨晚一队员巡逻结束后回房,发现放在床上的一只手表不见了,还发现房内有被翻动过的痕迹。

  “雪龙”号船高六层,有可容纳二架直升机的停机坪、机库及配套系统,停泊的油料储运基地入口布有岗哨,船上昼夜有人执勤巡逻,安保工作不可谓不严密。文保刑侦支队分析,此案有内盗的可能。

  子夜时分截获重要嫌疑人

  约摸一个小时后,文保支队的刑技人员赶到现场勘察,并很快在手机充电器上取得一枚指纹。比对指纹,凭此认定案件与内部人员无关。支队决定,把侦查目光转到船外排查。

  当时的破案条件相较于现在落后许多,没有随处可见的监控设备可调看,唯一的办法就是“卷毯式”排摸。整整熬过15个昼夜后,前方终于传来好消息。9月14日晚上,一路侦查员在浦东大道2714弄走访,有人反映:“前天上午,某号出租房内,有房客在厨房用黑色手机打电话;今天下午,又见此人在房内用手提电脑看影碟。此人的经济状况时好时坏,但从未见他有过手机和电脑……”侦查员很快了解到该房客名叫于翔,时年23岁,山东郯城人,年初刚来此租房。

  支队领导当晚即率员上门找人。房主告诉侦查员,于翔晚饭后就出门了,明天可能还要“出差”。临近子夜时分,侦查员发现有一人朝着弄口缓缓走来。经房主暗中指认,此人就是于翔。侦查员一拥而上,将于翔摁倒在地。打开房门,首先跃入侦查员眼帘的是那台“任飞”牌手提电脑,小方桌上一只黑色手机赫然在目。

  真相大白

  侦查员随即连夜展开就地突审。原来,于翔与油料储运基地的王某相交数月。凭借这层朋友关系,于翔多次出入油料储运基地,早就想登上万吨轮船下手。“雪龙”号从南极抵沪后,于翔便将目标锁定在这艘科考船上。

  经多次实地观察,他终于发现一条捷径:从某大厦后门可绕过岗哨直达江边,由此上船。8月29日凌晨1点20分,于翔从大厦后门潜至“雪龙”号船体下,攀上船舷。当他看到船上的值勤人员朝停机坪方向巡逻时,随即上船登楼,从一圆形窗口爬进了船员休息室行窃,然后蹑手蹑脚上楼。到五楼,他看见有一间房仍亮着灯,门虚掩,便推门而入……

  实际上,于翔在摆弄偷回的手提电脑时,看到里面的科考资料和国务院印章,已知自己闯下大祸,欲外出“避风头”。他把手机放在王某处,想随时同其联系,探听上海警方动静。此后,于翔先去了南京,游玩数日后,眼看赃款所剩无几,就回了老家。其间,他与王某在通话中,嗅出上海“风平浪静,安然无恙”,便在9月7日回到上海。又过了几天,于翔见仍无警察找上门来,就不避嫌地用起了赃物。

  经比对,于翔的指纹与案发现场提取的那枚指纹完全一致,案件终于告破。10月26日,于翔被依法逮捕。

  在公安机关指导下,“雪龙”号亡羊补牢,一系列治安防范措施全部落实到位。  

  (摘自《上海滩》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