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的“大琦”之谜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05日 ·张耀杰·

  “大琦”是王品青在《语丝》《莽原》上发表短篇小说时采用的笔名,随着王品青因失恋而死,冯沅君的第二个恋人陆侃如把署名大琦的一篇小说,收录到冯沅君的第三部小说集《劫灰》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为王品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真实存在,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鲁迅与王品青的交往合作

  王品青名贵鉁,字品青,是河南济源涧北村人。他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包办婚姻。1921年,他升入北大物理系学习。1923年西北大学创办于西安,第一任校长是河南兰封(今兰考)人、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时期追随罗素研究数理哲学的傅铜,其字佩青。该校1924年与陕西省教育厅合作筹设暑期学校,聘请名流学者前往演讲。王品青以同乡关系,向傅铜推荐了北京《晨报》编辑孙伏园,以及时为教育部佥事的鲁迅。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合作,鲁迅在此后几年对王品青一直爱护有加。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两周后的《语丝》第三期,专门在中缝公布了撰稿人名单:“本刊由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林语堂、鲁迅、川岛、斐君女士、王品青、衣萍、曙天女士、孙伏园、李小峰、淦女士、顾颉刚、春台、林兰女士等长期撰稿。”

  在这16人中,存在着四对男女伴侣,分别是章廷谦(川岛)与孙斐君、章衣萍与吴曙天、李小峰与蔡漱六(林兰女士)、王品青与冯沅君(淦女士)。1925年夏天,王品青从北大物理系毕业,经周作人、钱玄同、鲁迅等人推荐介绍,到“某籍某系”即北京大学国文系浙江籍教授直接控制的北京孔德学校担任中学教员。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毕业的冯沅君,经女高师时期的恩师陈钟凡介绍,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在落款时间为1926年1月3日的《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中,鲁迅有这样一段话:

  昨天下午我从沙滩回家的时候,知道大琦君来访过我了。这使我很高兴,因为我是猜想他进了病院的了,现在知道并没有。而尤其使我高兴的是他还留赠我一本《现代评论增刊》,只要一看见封面上画着的一枝细长的蜡烛,便明白这是光明之象……

  1925年9月7日,周作人主持编辑的《语丝》周刊第四十三期,刊登有署名大琦的一篇小说《未雨绸缪——呈S》。其中的女主人公忧惧情人朝三暮四,在分别之际未雨绸缪,声称自己宁愿投河而死。

  1926年的《莽原》半月刊第十二期中,还有署名大琦的短篇小说《林先生的信》,这篇小说与《未雨绸缪——呈S》相似,表现的是与林先生有情爱纠葛的两名女性,对于爱情缺乏自信的忧惧心理。

  相比之下,鲁迅给予王品青最为有力的帮助,是把淦女士即冯沅君的短篇小说集《卷葹》,编入《乌合丛书》交给北新书局出版。1926年10月12日,远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得品青所寄稿及钦文所寄《故乡》四本。”

  王品青所寄稿件,是他帮助冯沅君编辑整理的小说集《卷葹》。其中的四篇小说《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所表现的是他与冯沅君追求婚恋自由的传奇经历。

  王品青失恋而死

  1927年9月25日,不到30岁的王品青死于河南老家。12月27日,周作人专门写作《关于失恋》予以纪念,其中介绍说:

  我与品青虽是熟识,在孔德学校上课时常常看见,暇时又常同小峰来苦雨斋闲谈,夜深回去没有车雇,往往徒步走到北河沿,但是他没有对我谈过他的身世,所以关于这一面我不很知道,只听说他在北京有恋爱关系而已。

  周作人在文章引用了王品青写给他的几封书信。1927年1月28日的书信是这样写的:

  这几日我悲哀极了,急于想寻个躲避悲哀的地方,曾记有一天在苦雨斋同桌而食的有一个朋友,是京师第一监狱的管理员,先生可以托他设法开个特例,把我当作犯人一样收进去,度一度那清素的无情的生活么?不然,我就要被柔情缠死了呵!

  王品青随后患上盲肠炎,接着又是肺病,4月初出院寄住在东皇城根的朋友家里。4月20日左右周作人去看望一次。关于王品青之死,周作人表示说:

  公子的缺点可以用圣人的一句话包括起来,就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在旧式的婚姻制度里这原不成什么问题,然而现代中国所讲的恋爱虽还幼稚到底带有几分自由性的,于是便不免有点不妥……品青的优柔寡断使他在朋友中觉得和善可亲,但在恋爱上恐怕是失败之原……

  另据章衣萍在《吊品青》中介绍,他是在王品青去世两三个月之后,才从李小峰处得到消息的。王品青在孔德学校发疯后,整天一个人在外面乱跑,并且总是怀疑身边的朋友要加害于他。作为朋友,章衣萍感到爱莫能助。后来众人把王品青送进医院,他又要从医院的楼上跳下去。大家没有办法,只得由家人把他接回河南老家。

  章衣萍所说的能够决定王品青病情的“一个人”,是指冯沅君。冯沅君在南京金陵大学一年期满后,于1926年夏天返回北京。随着时间推移,创作《隔绝》《隔绝之后》时“精神是绝对融洽的”理想情侣关系,在冯沅君和王品青之间已不复存在。几乎是在王品青为出版《卷葹》费心操劳的同时,冯沅君移情别恋于小她三岁的江南才子陆侃如。1928年,冯沅君在短篇小说《Epoch Making……》中,采用她最为擅长的书信体自叙传的叙述方式,切割划分了自己的两段恋情。Epoch Making的意思是划时代。冯沅君在小说中所设定的倾听对象,是已与之订婚的陆侃如。关于自己的第一段恋爱,她是这样进行表白的:

  不意数年朋友的结果,他处处负我的期望;我于此发现我同他的志趣不合,我灰心之极!

  关于自己前后两段恋爱的三角叠加,小说中写道:

  我认识你——学问上的认识——是你在E报发表论文之后。……待你冒雪进城看我,信上说了些热烈而缠绵的话,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我自己很吃惊,我又遇见了奇迹,我的生命之流中又添了新水;我很怕,我怕我此后的生活将更痛苦,而且又害了你。在我这喜和怕的境地中,有人拆了你的信,此信又为某君所见,他为之病了,终于移入医院——他原来对我的爱情还未尽泯灭。我对他此时的状况,只有怜,没有当年的热情了……

  (摘自《书屋》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