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评古代“休书”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19日

  最早的一篇“休书”

  在《管锥编》中,钱锺书为大家拈出了他看到我国最早记载的一篇“休书”。南朝梁僧人慧皎,著有一部《高僧传》。此中,记录着晋代高僧竺僧度的一篇写给妻子的《答杨苕华书》:

  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

  这位竺僧度俗名王晞,早年与同郡的杨苕华定亲。尚未结亲,双方长辈便陆续亡故。看到如此无常的世事,王晞受到极大触发,加之佛学影响,他便出家为僧。杨苕华知道王晞出家,便作诗写信劝说。已入佛门的竺僧度回应了诗作,同时写了这篇《答杨苕华书》。不妨再找来杨苕华的赠诗一览:

  大道自无穷,天地且长久。

  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

  ……

  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

  罗纨可饰躯,华冠可曜首。

  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可见,杨苕华以现实态度看待人生,主张享受生活,否定了“空”。她与竺僧度的人生观不同,于是各持己见,分道扬镳。

  唐代“放妻”含祝福

  竺书只嘱妻别嫁,未处分家产,那波利贞《敦煌书》卷中载唐人《放妻书》二通,则兼及二者。

  其中一篇这么说:

  ……今已不和相,是前世冤家,贩(反)目生嫌,作为后代憎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已归一别,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并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三年衣粮,便畜(蓄)献药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其中的内容希望妻子以后,能选择一个在官家道路上进取之人,还有“三年衣粮,便畜(蓄)献药仪”。大概是说提供女子数年的生活必需品。文字不但有祝福之意,还兼有现实性的善后事宜的约定。

  宋元休书:已近绝交之恶声

  《清平山堂话本》中《快嘴李翠莲记》颇可据以窥见宋时休书格式。其中记述了一位思想活跃、口齿伶俐、敢作敢为的女性形象。李翠莲因“嘴快”,很快与婆家发生了激烈争吵,于是她请他们写休书:

  快将纸墨和笔砚,写了休书随我便……今朝随你写休书,搬去妆奁莫要怨。手印缝中七个字:“永不相逢不相见。”……鬼门关上若相逢,转了脸儿不厮见。

  前面竺僧度的《答杨苕华书》以及唐人《放妻书》中的宽容态度,甚至为他人祝福的字句(即使是饰词)看不见了。她还要求将全部嫁妆带走,因为她并无什么过失,这也反映了当时离婚的惯常手续。

  钱锺书还继续举例:明末史惇《痛余录》记辰州“弃妻”成俗:

  退婚券中立誓云:“一离二休,十离九休。高山磊石,沉落深沟。请白亲夫,永不回头!”

  誓言中像是女性与丈夫决绝的口吻。钱锺书的评说可谓尖锐:

  夫“弃妻”而作绝夫之词,甚肖翠莲口角,岂立券作程者袒护男而加诬女之曲笔耶?     (摘自5月6日《北京晚报》 杨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