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2日,拜登与哈里斯在白宫的花园中交谈
7月21日,在民主党内部强大压力下,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宣布退出2024年总统竞选,并表示支持提名副总统哈里斯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2024年被国际舆论称为“超级选举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年举行重要选举。如今,“超级选举年”已过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选举结果出人意料,经济民生问题成为影响选举的重要因素。
多国政坛正迎来调整
纵观上半年世界范围内的选举活动,一些国家的传统执政党或执政联盟意外“失势”,引发广泛关注。
6月5日公布的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最终计票结果显示,虽然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过半数席位,但印人党本身的席位未能过半,更远未达到总理莫迪提出赢得370席甚至400席的目标,不得不与其他政党组建联合政府。
同在6月公布的南非大选结果也出现类似情况。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在国民议会(议会下院)选举中的席位虽位列第一,但没能过半。此次大选是非国大议席数首次跌破半数。
一些意外事件也影响了今年的选举日程。伊朗第14届总统选举原定2025年举行,但在时任总统莱希今年5月因直升机失事遇难后提前举行,作为改革派的伊朗前卫生部长马苏德·佩泽希齐扬获胜。
对法国民众而言,总统马克龙6月初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并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同样出人意料。7月初,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属于“中间派”的执政党联盟与左翼联盟联手阻止了极右翼的国民联盟成为国民议会第一大党,但执政党联盟未能获得第一大党地位,法国政治仍处于不确定之中。
英国前首相苏纳克于今年5月宣布提前大选,希望以此扭转执政颓势。但7月初的选举结果却是工党通过吸纳民众对保守党的“不满票”,时隔14年后再次成为英国执政党。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选举结果的“出人意料”,说明世界多国政坛正迎来调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副研究员袁莎说,从这些选举结果可以看出,在一些国家政坛,不同势力间的博弈正在加剧,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呈现碎片化、分散化趋势。
经济民生是关键
分析上半年世界多国的选举结果不难发现,经济民生问题是影响选民投票的关键因素。
在印度,经济增长失衡是执政党“失势”的主要原因。巴黎经济学院世界不平等问题研究室发布报告称,截至2023年底,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该国40.1%的财富,达到196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韩国亦如是。韩国《中央日报》分析指出,政府无力应对民生问题,导致其在选举中失去民心。
在6月初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持中间立场的复兴欧洲党团以及绿党和欧洲自由联盟组成的党团所获议席大幅减少,欧洲议会向右倾斜明显。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主任高健说,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经济问题和移民问题推动右翼势力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进一步崛起。
在俄罗斯今年3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普京以87.28%的得票率实现连任。有效应对西方打压并重振经济,是普京高票胜选的重要原因。俄经济在乌克兰危机升级初期遭遇震荡后,逐步展现出韧性。 (摘自7月22日《成都商报》 丁宜 颜亮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