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冰箱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23日 ·蒋 勋·

  (摘自《母亲的料理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

  “我的童年是没有电冰箱的……”有一次,我这样说,年轻人听了,无限怜悯:“好可怜喔……”可怜吗?也许吧……

  我因此回忆了一下冰箱。

  上个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生活和今天大不相同。家家户户食物都不多,食物不多,很少剩菜,也很少有厨余。

  我最早接触的冰箱不是电冰箱。冰箱,不插电。是一个木头柜子,里头放冰块,冰块同安人叫“冰角”。五毛钱买一块冰角,店家用锯子锯开,20厘米见方,草绳捆扎,提回家一路还滴着水。因为不用电,不叫电冰箱,通常叫作冰柜。夏天很热,冰点绿豆汤、西瓜、青草茶、酸梅汤解暑,很少用来存放剩菜。冰块用刨子刨成冰碴,加上各式酸甜果汁,也是夏日佳肴。

  电冰箱有了,大概是1960年前后。我们一排粮食局宿舍,都用冰柜,没有电冰箱。邻居里有一户是南洋华侨。“南洋华侨,他们家进口了一台电冰箱。”一时传为美谈。

  那台电冰箱,放在客厅中央。附近几条街的邻居都来观赏,开开关关,觉得神奇。插了电凉风徐徐,干净明亮,像神话中的水晶宫或广寒宫,电冰箱让附近左邻右舍快乐了很久。这家人很和善,有了小区第一台冰箱,很乐于和邻居分享,不仅招待大家参观,招待吃电冰箱冰过的檬果、芦笋汁,也同时邀请大家,“家里有剩菜都拿来冰,不要客气……就像一家人。”

  有好几个月,晚饭过后,就看到这家人门口络绎不绝,许多人拿着剩菜剩饭串门。好像家家户户突然多出很多剩菜,把剩菜剩饭存放到电冰箱里,像一个节庆仪式,竟然也成为那个年代快乐的回忆。

  电冰箱的故事有一个不太优雅的结尾。

  那时候儿童肠道多有寄生虫,学校规定定期有卫生所的人员来验粪便。小学生每人发一个小火柴盒,规定装进粪便,用信封套好,写上班级名字,统一集中,次日交给卫生所。大概有邻居把剩菜跟这盒粪便一起放进水晶宫般的电冰箱,被发现了。这家华侨主人大怒,从此不再接受邻居存放食物……

  1960年前后,台湾都会的生活改变了。有了电冰箱,有了电视,都放在客厅。电冰箱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

  没有冰箱,人类有很多保存食物的料理方法:用盐腌渍;挂在檐下风干;用蜜或醋浸泡;用太阳晒……童年的家里,屋子角落总有酒瓮,母亲自己酿酒、腌泡菜、做豆腐乳,自己灌香肠,屋檐下总吊着风鸡风鸭、火腿、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