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勤局如何保护政要?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26日 ·程 程·

  2017年,美国特勤局狙击手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保护时任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

  美国前总统、共和党人特朗普于7月13日傍晚在竞选集会上遭遇枪击。这引发了政府官员和民众对于负责总统候选人安保的美国特勤局的质疑。7月23日,美国特勤局局长金伯利·齐特尔辞职,原因是特勤局未能阻止特朗普集会枪击事件。

  暗杀案频发促改制

  美国历史上有9位总统遇刺,其中4人遇难。美国特勤局的发展与美国总统及其候选人遇刺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

  据特勤局官方网站,该机构于1865年成立,当时隶属于美国财政部,负责打击大量虚假货币在美国市场流通的问题。然而,随着1901年第25任总统麦金利在参加泛美博览会时遭遇枪击,特勤局首次被国会赋予了第二项使命:保护总统。当时,只有两名男性被指派全职负责白宫特勤局。

  1950年,杜鲁门总统在白宫对面遭到波多黎各民族主义者的枪击。受此影响,国会次年颁布法案永久授权特勤局保护总统、总统直系亲属、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即已经赢得选举但尚未就职的候选人)。

  而1958年颁布的《前总统法》则规定,从1965年开始,前总统及其配偶和16岁以下子女有权获得终身保护。虽然克林顿政府时期以削减开支为由将前总统的终身保护期缩短至卸任后的十年,但随后奥巴马撤销了这一限制,恢复了前总统终身保护制。

  而主要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被纳入到特勤局保护范围,则始于1968年,受到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参议员遇刺事件的影响。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新成立国土安全部,特勤局改为由该部管辖。目前,特勤局主要职责分为“调查”和“保护”两部分:一部分是保护美国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和支付系统,另一部分是保护国家领导人、来访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指定地点和国家特别安全事件。

  而负责保护工作的员工中,主要分为负责保护总统等政要的精英特工和负责政要所在的建筑物和其他空间安保的着装警察部,此外还有少部分员工负责行政、专业和技术。据美国特勤局2023年年度报告,目前有近7800人为其工作,其中包括3600多名特工和1600多名着装警察。

  保护总统和前总统

  特勤局对总统的保护是24小时不间断,即便在总统进行体检或去洗手间时也是如此。

  比如,直接保护过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任总统的前美国特勤局员工艾美特在其回忆录里写到,由于克林顿喜欢于早高峰时在市区跑步,特勤局每次需要安排4名特工和1名上司,他们需要有耐力陪克林顿跑完,并且保留足够的体力应对紧急情况。

  总统所吃的食物均在特勤局的监督下准备。总统入住酒店时,特勤局会对酒店员工进行背景调查,有犯罪记录者在总统入住期间不准上班。

  总统出行时,特勤局通常会在活动前派出先遣队评估活动地点,制定安全计划。比如,特工将对该区域进行物理测量,确定所需人员,并与反狙击手合作检查附近的建筑物及其与总统或总统候选人所在地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安排路线时,特勤局需要确保路线距离创伤治疗中心不超过10分钟并随身携带总统血液袋。

  对于已经结束任期的前总统们,特勤局的安保力度可能会减弱,但仍不可掉以轻心。白宫作家凯斯勒表示,小布什卸任时,受威胁程度非常严重,大约75名特工全天候轮班保护他和妻子劳拉。“通常最近离任的前总统外出时都会有四名特工随行。”凯斯勒说。“保护是24小时的,(特工)需要三班倒和休息日,所以特工总数很多。”

  但与对总统实施的强制性保护不同,前总统有权拒绝保护。比如1985年,前总统尼克松取消了终身保护,随后雇佣了私人保镖,这也使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取消特勤局保护的前总统。

  特勤局的困境

  近年来,特勤局曾发生多次丑闻,引发了人们对其执行保护任务的担忧。2012年,在随时任总统奥马巴参加美洲峰会期间,包括狙击手、拆弹专家在内的至少11名特勤局特工涉嫌酒后召妓;2014年,一名受伤老兵跳过白宫围栏,绕过数十名武装特勤局官员进入白宫……

  美国国家行政学院 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负责守卫白宫的制服警察部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员工敬业度处于“令人担忧的风险水平”。报告称,“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长时间、重复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苦差事,本研究中遇到的许多官员都面临职业倦怠。”

  但在其他方面,特勤局似乎并未有太多阻碍。尽管特勤局用于保护行动的资金通常变化较大,即在每个总统选举年都会激增,次年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特勤局掌握了有史以来可支配的最高金额——2024财年特勤局的总预算为32.8亿美元,较去年实际花费增长6.1%。

  具体来看,该部门今年在保护行动上的预算为13.8亿美元,较去年实际花费增长18.9%。其中,今年在“总统竞选”和“国家特别安全事件”上的预算约为2.1亿美元,而同样是选举年的2020年,这一项目的实际花费不足1.6亿美元。     (摘自7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