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时开始接受“地球”的观念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26日

  1584年,比利时地图绘制师、地理学家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寰宇大观》中加入欧洲第一幅以“中国”命名的地图。同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刊刻了《山海舆地图》(见图)。这也是“第一幅近代意义上的汉文世界地图”。

  一切源于肇庆知府王泮的一次拜访。那时利玛窦等传教士驻扎于一座天主教堂,为了让教堂看上去显得像佛教庙宇,他们给它起名“仙花寺”。会客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从欧洲带来的世界地图。王泮被其吸引,驻足观看,得知这是真实的天下图景后,十分惊讶。

  王泮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熟悉的天下图像都以明朝十五省为主体,四周点缀着一些域外小国。可在这张地图上,世界如此之大,中国位于这张地图的最东方,且只是东方的一部分。王泮于是提议将这幅地图译为中文,便于深入研究。利玛窦马上着手绘图。

  王泮出资印制了多份,分赠友人。许多官员和士人对这幅地图大为欣赏。1594年,利玛窦等传教士由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带领,北上北京。他们带了这张地图作为进献给万历皇帝的礼品之一。

  1601年起,利玛窦定居北京。在他进献给万历皇帝的礼物中,就有奥特柳斯的地图集《寰宇大观》。在京期间,他继续应友人及皇帝之请,制作了几种世界地图。其中最负盛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现存原本和摹本也最多的,就是1602年他与李之藻合作出版的《坤舆万国全图》。今天可以确定,此图的世界想象正来自奥特柳斯的《寰宇大观》。

  利玛窦之后的耶稣会士延续着他的工作,中国人此后逐渐接受地球与大洲的观念。   

  (摘自宋念申著《发现东亚》,新星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