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问对动物了吗》
[比利时]万仙娜·戴普雷著
佘振华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
本书讲述发生在动物、研究动物的科学家、养殖者、动物园饲养员、驯兽师身上的有趣或惊人的故事,提问我们对于动物所做、所想乃至“所思”的成见,重新审视动物行为学的理论立场及由此做出的所谓“科学”解释。
哲学家维姬·赫恩说,她曾听闻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向年轻科学家建议,实验动物不要选猫。还有人强烈建议不要用鹦鹉来做实验,因为它们不仅完全不照要求去做,而且还会在逗留期间兢兢业业地破坏全部设备。按照美国实验人员的标准来看,鹦鹉完全没有公民意识。它们难以抑制的好奇心、明显的无聊或性格障碍表现都是经常会被提及的原因。
至于猫,维姬·赫恩转述有经验的实验人员的话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以食物为诱饵让一只猫来解决一个问题或执行某项任务,它能很快完成,比较研究中反映其智力水平的曲线会以很陡的角度上扬。但是,她直接引用一名实验人员的话:“一旦它们明白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想要它们推动操纵杆,猫就会停止这样做,有些猫甚至宁愿饿死也不继续实验。”
赫恩解释道,与人们所想的相反,猫其实并不拒绝取悦人类。而且,对它们来说,人类的期望其实非常重要,也是它们会认真对待的任务。正因为认真对待,所以当人们不容它自由选择回应与否这一期待时,猫直接拒绝。
我们又焉知老鼠的动机?正如一位青年女学者曾向我提及的那样,更糟:她注意到,迷宫里的老鼠在有人观看的时候跑得更快。如果我们考虑到莱奥·克雷斯皮的实验——他表示,在某些实验中,老鼠会因对奖励不满而改变它们的表现;而当奖励超出期望时,它们会感到成功的迷醉——可能的动机将愈发灾难性地增加。或者糟到极致:如果实验人员认为老鼠在测试中表现出色,并因此和它们建立了更好的关系,那么老鼠将更快地习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