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开河”背后的“字随音变”

作家文摘 2024年07月26日 ·戴楚雯·

  “信口开河”,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毫无事实根据,随便乱说一气,也作“信口开喝”“信口开合”“信口开呵”。检阅中国古典文献,不难发现,“信口开he”词形的多样化在古代就已形成。

  元代张养浩《新水令·辞官》用“信口开喝”:“非是俺全身远害,免教人信口开喝。”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用“信口开合”:“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用“信口开呵”:“你待要着死撞活,将功折过,你休那里信口开呵。”明代《渔樵闲话》第一折用“信口开河”:“似我山间林下的野人……端的是信口开河,随心放荡,不受拘束。”降至清代,曹雪芹《红楼梦》又沿用“信口开河”。

  “开河”同“开喝”“开合”“开呵”,在古典文献中使用模糊,应该是当时源词确认就存在问题,于是产生了“字随音变”的现象。

  “信口”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是“随意乱说”,“开河”却未有明确定义。“开”有“提出”之义,如《史记·吕不韦传》载:“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另有“开白”等,有“展示,陈说”之义。在各类元杂剧中,“开”是古代戏曲剧本中常见的宾白提示,一般被视为宋元歌舞伎演出中“开呵”的符号。如戏曲理论家孙楷第先生曾言:“宋元以来伎艺人上场表白语谓之‘开呵’……省其文则曰‘开’。”

  “河”的解释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指银河系;特指黄河;姓。若将“河”以“呵”来看,“呵”本义“指责;责骂”。《史记·田书列传》中提到:“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若以“信口开呵”为源词,其中“呵”便可以认为是“信口开喝”中“喝”的同义替换,因为“喝”有“大声呼喊;呵斥”之义,与“呵”本义贴近。

  从词义来看,“开河”《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河流解冻,二是开辟河道。还有“开始从河中捕捉鱼类”之义。这些与“信口开河”义不沾边。但将“开河”与“开呵”联系起来,结合古代戏曲术语与表演程式来讲,便一目了然。

  关于“开呵”,《中国文学通典·戏剧通典》将其归纳于古代戏曲术语的一种。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的解释为:“戏剧艺人之行话市语,本为脚色上场时自报家门之意。”“自报家门多用白,故‘开呵’可径作道白乃至演出解。”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云:“夸说大意以求赏,谓之‘开呵’。”为了“求赏”,“开呵”中多有夸大其词的现象,并将“开呵”作为宋代杂剧“开场”的前身。《水浒传》提到:“院本下来,只见一个老儿裹着磕脑儿头巾……开呵道:‘老汉是东京人氏,白玉乔的便是……’”久之,这类与实际不符的“夸说大意”,被人们斥为“信口开呵”。“开呵”成为“开河”的谐音转变来源。

  在各种杂伎艺的表演开始之前,那些夸说大意和请求赏赐的部分被称作“开呵”,元散曲里有对此的描述。元代商衢[南吕]《一枝花·叹秀英》:“念诗、执板,打和、开呵……”元代睢玄明[般涉调]《耍孩儿·咏鼓》:“若有闲些儿个了,除是扑煞点砌,按住开呵。”“开呵”的这种集中于非扮演性的自我介绍中,引导开场、夸说大意、打诨调剂场面的功能一直保留至明代。

  《水浒传》中就有描述使枪棒卖膏药夸说大意求赏的情形:“那人却拿起一个盘子来,口里开呵道:“小人远方来的人,投贵地特来就事……”明代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啰哩嗹而己。”从上述几例中不难看出,“开呵”不局限杂剧演出,街头杂耍、祭祀、院本等不同场景中均可“开呵”。

  此外,“开呵”这一词汇作为各种艺术表演的开场用语,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其意义逐步被吸收和扩展,有时甚至作为一个普通词汇来使用,如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出:“泼毛团怎敢张罗,卖弄他铜筋铁骨自开合,我一扇敢着你翻筋斗三千个。”

  由于“字随音变”的原因,“开喝”和“开合”实际上是“开呵”,其含义包括“赞美或评论”。总体来说,“开呵”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主要用于非扮演性的自我介绍,通过夸张的话语和幽默的方式来调剂场面,或在开场时进行宣赞。

  时移世易,如今“信口开河”已作为主流词形被广泛应用,此外还有“信口开合”“信口开喝”等写法,知道“信口开呵”的人已寥寥无几了。但从语用规范的角度看,以成语本体立目,同时注明组成成语语汇的记音缘由,或应是现代辞书对成语释义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