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沃伦(右)和助手马歇尔在实验室
当罗宾·沃伦在胃里发现细菌时,同事们都觉得他疯了。科学家们过去几百年的共识是,胃里是强酸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存在。直到10年后,沃伦的发现才获得承认。这些螺旋状的细菌被命名为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溃疡的原因。
忍受外界的质疑和嘲讽,改变整个学术界的理念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不擅长社交的沃伦来说,这只会更困难。幸运的是,沃伦顶住了压力,20世纪的医学史也因此而不同。7月23日,沃伦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享年87岁。
大学开学前,癫痫发作
1937年,沃伦出生在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市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酿酒师,母亲很想成为一名医生,但没钱读医学院,后来做了护士。沃伦出生时正值“大萧条”,家里不富裕,买不起电器,但母亲确保儿子能买到任何他想看的书。
小沃伦性格孤僻,不喜欢也不擅长体育运动,更愿意一个人骑自行车到郊外闲逛,采摘野生黑莓或抓龙虾。他还喜欢一个人读书,曾经完整地读过厚厚的12卷本《牛津少年百科全书》。10岁时,父亲送给沃伦一个相机,摄影从此成了他的终身爱好。
17岁这一年,沃伦拿到了阿德莱德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不幸的是,开学前一天,他突然晕倒在草坪上。医生诊断后发现是癫痫。对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男生来说,这很残酷。沃伦不得不躲避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同样因为癫痫,此后一生,他都不能获得驾照,只能骑自行车上课、去医院就诊。
大学毕业后,沃伦成了一名临床病理学医生,负责检验血液、解剖尸体等工作。在医院实习时,沃伦认识了一个名叫温妮弗雷德的女生,两人坠入爱河,并在认识一年后结婚。
毕业后,不同于同学,沃伦打算去偏僻、落后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工作。去那里需要通过澳大利亚外交部办理手续。由于程序过于烦琐,急于找到工作的沃伦放弃了原计划,转而到西部的皇家珀斯医院工作。
“胃溃疡之战”
在皇家珀斯医院,沃伦过起了盯着显微镜看的孤独生活。他经常用显微镜观察胃部组织切片,并不断尝试新的样本染色方法。当时,主流的染色方法是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剂,但沃伦更喜欢用银染色剂,这可以更好地观察到样本中的细菌。科研人员中很少有人喜欢银染色剂,因为这会令研究程序更繁琐,费时费力。
奇迹就此发生。1979年6月11日,在像往常一样用显微镜观察样本时,沃伦意外地发现,胃内壁上有一种螺旋状的细菌存在。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此前数百年,医学界都认为胃部pH值很低,会杀死任何入侵的细菌。
此后两年,沃伦在100多个胃部活检样本中找到了这种细菌,发现它们通常伴随着胃部炎症,这是胃溃疡的先兆。但同事中没有人相信他。在医学会议上,每当沃伦提起自己发现的细菌,换来的也是嘲笑。只有两个人相信沃伦,那就是他的妻子以及助手。
沃伦不愿意屈服,“我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教科书或医学界”。
1983年,沃伦和助手马歇尔把研究结果发给国际医学领域顶级期刊《柳叶刀》。编辑们认可他们的研究,只是他们找不到愿意审校其研究结果的同行。这篇稿件拖了几个月之后才得以刊登。
同行们抵触沃伦的研究,除了因为它挑战常识,另一个原因是医药公司的压力。当时,治疗胃溃疡通用的药物是胃泰美,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的药物。它会抑制胃酸分泌,但不能根除胃溃疡。疾病反复发作,患者会继续用药,给药企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当时胃泰美和类似药物的制造商资助了绝大多数关于胃溃疡的研究,相关研究人员不会直接批评沃伦的研究,他们选择无视。只有一些病情危急的病人和部分开明的医生愿意尝试沃伦的治疗思路,这场“胃溃疡之战”10年后才分出胜负。
最幸运的事,和诺奖无关
外界的质疑令助手马歇尔感到巨大的压力。他甚至为了证明两人的研究结果,决定亲自吞食含有幽门螺旋杆菌的食物,沃伦并不同意这个做法,但马歇尔坚持,并于几天后“如愿”患上了严重胃炎。
1994年,越来越多患者希望采用沃伦的治疗办法,越来越多实验证明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公开支持沃伦的研究。两年后,他被邀请到日本、德国等地区巡回演讲,观点获得主流学术界承认。
就在沃伦打算品尝胜利成果之际,灾难再次来袭。他的妻子温妮弗雷德病倒,患了胰腺癌。沃伦停止了科研生涯,请了1年假照顾妻子,但温妮弗雷德还是在4个月后去世。
尽管还没有到退休年龄,沃伦还是就此辞职。2005年他获得诺贝尔奖时,已经退休8年了。在诺奖颁奖典礼上,沃伦发言时说:“作为一名医生,她(妻子)非常清楚‘胃部无菌’是学界共识。她本可以说我疯了,却选择站在我这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默默支持我。”
退休后的沃伦重新捡起了摄影的爱好,并照顾刚出生的孙女。即使获得了诺奖,他也几乎不接受采访。
他没有眷恋自己的科研生涯,也没有被诺奖带来的名誉和利益羁绊。“我只是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细菌。”在获得诺奖后,沃伦说,“另外,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是遇到温妮。” (摘自《看天下》202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