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初秋,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陆续进入流行期,一篇关于进口阿奇霉素难买的文章引爆了舆论场。
文章作者是一名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父亲,孩子就诊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只能开出国产阿奇霉素注射液,进口的已经断货,而这种情况在他问询的其他多家医院和社区诊所同样存在,最终他将孩子转诊至浙江省儿童医院后才用上。
文章发出后引起不少网友共鸣,有患儿家长为了用上该药,选择到医院国际部就诊,花600元挂号费。据记者了解,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断货现象较为普遍。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儿科医生介绍,从2023年冬天开始该药就已断货。
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的商品名为希舒美。在2021年6月开展的第五批国家集采中,国药、石药等6家国产厂家的阿奇霉素注射液中选,希舒美落选。自开展药品集采以来,拜唐苹、立普妥、瑞宁得、韦瑞德等多个知名进口原研药都传出过断货。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马军表示,目前在中国没有仿制药的获批原研药,一般在医院或者指定药店都能买到,在医院难买的原研药主要是那些已有多个国产仿制药的产品。
为什么难买
在断货的进口原研药中,最早受到广泛关注的是明星降糖药拜唐苹。拜唐苹曾被视为进口原研药积极拥抱集采的典型案例。在2020年1月开展的第二批国家集采中,拜唐苹报出了0.18元/片的低价,降幅超过91%。这个中标价格在竞争对手看来甚至低于生产成本。
在拜唐苹中标履约的两年内,多地患者发现此前随时可买的拜唐苹已经在药店买不到了,同时大医院也出现了断货。一位医药流通行业资深人士介绍,拜唐苹的断货是因为跨国药企的生产计划往往早已拟定,集采带来的需求量激增使得其供应出现了较大的缺口。
不过,更多的断货现象发生在集采未中标的原研药中。例如,自2020年底开始执行第三批国家集采后,希罗达就因未中标而陆续退出公立医院。希罗达是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胃癌及乳腺癌的基础药物,在集采中,生产方罗氏制药报价24.83元/片,远高于最高有效申报价7.6667元/片。
在同一批集采中落选的还有阿斯利康的阿那曲唑,商品名瑞宁得。阿那曲唑被称为乳腺癌的“救命药”。在这次集采中,四家国产厂家中标。2023年初,瑞宁得出现断货。一位患者介绍,在2022年底要求开瑞宁得时,医生告诉她,医院的指标已用完,只能开国产药。这里的指标可以理解为医院药品中集采药品与非集采药品的比例。前者在医院最终药品用量中大概占到7成,另外3成是后者。
浙江某三甲医院负责人表示,对不耐受集采药品、疗效不佳的患者,一般会适当开放使用集采外原研药的权限;对有独创工艺的原研药品,为了利于持续治疗,一般不更换厂家。浙江另一家三甲医院某科室主任表示,集采的用药量是硬指标,完不成就不允许用进口药。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儿科主任介绍,其医院不采购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有段时间了,“如果医院有这个药,患者要求开你就得开,因为它和国产的都是医保内药品,但那样就可能完不成集采指标,所以医院干脆断掉,省得给医生惹麻烦”。
药效一样吗
在上述文章中,患儿父亲称,孩子在用上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后高烧很快就降了下来,他认为此前用了三天的国产阿奇霉素因更容易出现耐药,从而耽误了孩子病情。前述北京儿科医生认为,阿奇霉素无论进口还是国产都会出现耐药情况,无法就该案例判断两者的药效差别。
实际上,仿制药因为价格便宜,在全世界都在被广泛使用。自2016年起,中国就开始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纳入集采的仿制药都需通过一致性评价。同时,国家医保局对部分集采中选药品进行了真实世界研究。例如,从2021年6月起,其委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对第二、三批国家集采的23个代表性品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集采中选仿制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
此次研究课题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表示,任何药品的有效性都是概率性的,原研药和仿制药中都会存在。
马军认为,对于那些有支付能力、走商业保险支付的患者,应该使其在用药上有选择权。 (摘自9月9日《经济观察报》 张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