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滥用的断骨增高术

作家文摘 2024年09月13日

  因为一米六四的身高,29岁的刘安一直很自卑。2020年,他在网上偶然看到关于“断骨增高术”的帖子。2023年,他联系到某公立三甲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花费了十几万元做了断骨增高术,想再“长”高6厘米。

  术后,刘安并未实现长高的愿望,虽然左腿延长了6厘米,但右腿缩回1.5厘米,成了长短腿,走路一瘸一拐。他还出现了右腿踝关节炎等其他并发症。手术费加上修复治疗的费用,他已陆续花掉三十多万元。

  断骨增高术在医学上又叫肢体延长术,主要用于先天残疾或肢体畸形的病人,且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早在2006年,卫生部下发通知,明确这是一项骨科治疗技术,严禁用于美容项目。但迄今为止,这一手术仍被超适应证滥用。

  被隐瞒的风险

  与刘安一样,术后的程梦一样面临着并发症的长期折磨。2021-2022年,程梦在土耳其先后做了大小腿的断骨增高术,共延长十多厘米。但她的右小腿患上慢性骨髓炎,双腿变成了X型腿,还出现膝盖外翻、脚足内翻等并发症。

  断骨增高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手术将人的腿骨锯断,然后再人为拉长断骨间的距离,达到增高的目的。上海市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张昊告诉记者,临床上医疗目的的肢体延长术,大多用的是髓内钉辅助外固定架延长(英文缩写LON)的方式,患者需经历不止一次手术。“手术技术是成熟的,但本身存在风险,而且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很高。”

  张昊称,X型腿、长短腿等在适应证范围内的患者,可以通过断骨增高术进行腿部矫正。“通过手术延长的骨头质量,比自然长出的骨头质量差很多,骨头更脆弱、细软,肢体功能下降,容易导致骨折。”张昊表示,此外,还存在术后因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而导致瘫痪,甚至肢体坏死需要截肢的少数案例。

  程梦告诉记者,与她一起去土耳其做断骨增高术的患者中,不少人术后都出现各种并发症。他们互称为“腿友”。很多“腿友”的术后并发症是在手术结束1年后才确诊的。北京市一家骨科专科三甲医院的医生廖洋表示,国内之所以禁止开展非医疗目的的断骨增高术,就是因医疗事故太多。

  泛滥的医托

  即便如此,这一手术在医美领域依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张昊表示,非医疗目的的断骨增高术因为利润高,有长高需求的人很多,得以一直存在。赵方成是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据他了解,现在国内很多私立医院、美容机构在隐秘地开展这种手术,甚至有些知名的退休医生也被邀请到私立机构做手术。

  记者注意到,在各种“断骨增高”群以及微博、微信、B站等平台,不少中介、医托会通过发布宣传信息,吸引人们做手术。刘安表示,一台十几万元的手术,医托一般能从中获利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廖洋表示,尽管他所在的医院有这项技术,但不会给单纯想增高的人开展,一旦被查出,医生会被吊销执业资格。“但目前对违法开展断骨增高术的机构和医生处罚力度太低。”张昊说。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轶群表示,若医院采用虚构事实、夸大医疗效果等宣传方式,诱骗患者开展断骨增高术,造成财产损失的,可能涉嫌诈骗罪,还可能涉嫌医疗事故罪。

  一名做过断骨增高手术且有并发症的患者告诉记者,很多患者出现并发症后并不愿发声。他们担心曝光后,为其做手术的私立机构不愿再为他们进行腿部修复。还有一些患者因为没钱修复,转而选择做医托。

  一个原本健康的人,为何甘愿冒着巨大风险,去做一个难以维权的手术?“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背后是社会身高焦虑的集中爆发。”赵方成认为,对这部分人群,应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身高问题,而不是为了迎合社会审美,把自己置于巨大风险中。(文中刘安、程梦、张昊、廖洋、赵方成为化名)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33期 牛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