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场冒险》选载之三

美术馆里的“巴黎王后”

作家文摘 2024年09月13日

  曾焱著 商务印书馆2024年6月出版

  “艺术缪斯”的开始

  米希亚被介绍为“20 世纪初,法国美好年代的著名艺术缪斯和赞助人”。

  米希亚的本名已经很少被人记得:Marie Sophie Olga Zénaide Godebska。这串长长的名字显示她有一部分血统来自东欧:她的雕塑家父亲是波兰人,音乐家母亲则来自比利时的一个大提琴世家。米希亚出生在圣彼得堡,随外祖母在比利时生活,接受的是老欧洲式的教育。她从小习琴,拥有出众的钢琴天分,足以胜任以钢琴家的身份在舞台上演奏。不过,她把自己一生的舞台设定为“沙龙”。有几幅画作,都描绘了同一个场面:米希亚坐在家中的钢琴前,被朋友们亲密地环绕。

  嫁给《白色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塔迪·纳坦松是二十一岁的米希亚作为“艺术缪斯”的开始。

  《白色杂志》对当时的巴黎文化界颇具影响力。它以文学和艺术评论为主,普鲁斯特、阿波利奈尔、纪德、马拉美等人都乐于为它撰稿。杂志是由纳坦松兄弟三人共同创办的,但真正的话事人其实是塔迪·纳坦松。他是纳比画派在理论上的推行者,触觉敏锐又长袖善舞,在他身边聚集了巴黎那个时期几乎所有被看好的前卫艺术家、作家和诗人。

  米希亚成为纳坦松夫人后,并未参与《白色杂志》的编辑工作,但她是个天生的沙龙主人,懂得如何帮助丈夫款待他的朋友们。没多久,她就成了丈夫和他身边那个圈子之间的完美黏合剂。

  从奥赛博物馆那些画作上可以看到,围在她家钢琴边的面孔里有画家雷诺阿、诗人马拉美、作曲家德彪西。从能找见的一两张黑白照来看(见左图,1901年米希亚在戛纳),米希亚有高贵的气质和容貌,谈吐也出众。经常到访的年轻画家,维亚尔、博纳尔和瓦洛东等人都对她倾倒不已,各人都有多幅画作以米希亚为模特。

  画家的诗意

  纳比画派是由维亚尔、博纳尔和几个朋友发起成立的,他们提出绘画不要遵循中心透视法,而要诗意地描绘生活。

  维亚尔为米希亚画了系列肖像画,取名《照相簿》——米希亚身穿白裙,美丽的面容被鬈发半掩,这是诱惑的《米希亚的颈》(见右图);她穿红衣,那是《穿红色睡衣的米希亚》。博纳尔的画作里也有《弹琴的米希亚》《吃早餐的米希亚》。至于瓦洛东,《梳妆台边的米希亚》是他被人多次谈论的代表作。在这些画面上,年轻画家们对模特的倾慕之情几乎是不加掩饰的,米希亚就是他们的诗意。

  更早成名的洛特雷克在结识塔迪·纳坦松后,也很快进了他的亲密朋友圈。1895 年,纳坦松邀请洛特雷克为《白色杂志》画一张海报,洛特雷克把海报绘成了《米希亚》。这张作品后来作为海报艺术的经典被收藏在博物馆里。

  最慷慨的艺术资助人

  1900 年左右,纳比画派解散,米希亚和纳坦松的艺术派对也在同一时期散场了。纳坦松另有所爱,米希亚的再婚对象则是报业大亨阿尔弗雷德·爱德华。米希亚的社交地位当然并未坠落,她再次成功打理出了对巴黎上流人士最具吸引力的沙龙。但没过多久,报业大亨移情于一位女演员,米希亚结束了她的第二次婚姻。她分得大笔财产,以这次失败的婚姻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巴黎最慷慨的艺术资助人。

  米希亚的资助对象,是佳吉列夫的俄罗斯现代芭蕾舞团。在20世纪早期,这个舞团实属巴黎一个奇特的文化联合体:萨蒂作曲、编曲,毕加索画布景,科克托写剧本,阿波利奈尔写评论。他们从法国演到摩纳哥、意大利、西班牙,搅起一次次风波,直至在激烈的批评声中建立起人们对现代艺术的好奇、围观和认知。而舞团在创作与巡演上的这些花销,绝大部分都来自米希亚的资助。

  1908 年,米希亚遇见了来自加泰罗尼亚的画家塞特。这次婚姻把她再度带回艺术圈,而且,塞特也是一位收藏家。前两年,圆明园铜兔首和铜鼠首的拍卖被炒得沸然,这两件中国文物的前任收藏者就是塞特。总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后,这对夫妇在当时的巴黎艺术界举足轻重。

  唯一的天才女性

  米希亚在卢浮宫旁边有一处寓所,这里成了俄罗斯现代舞团的据点。这个据点也吸引着那些闯荡巴黎、特立独行的妙人。米希亚和香奈儿相识后便把尚未成名的设计师引荐给了佳吉列夫,介绍她为舞团设计演出服,由此开始,香奈儿成了这个联合体里最活跃的人物。

  米希亚的名字和佳吉列夫的舞团互为一体,在对20世纪早期这段艺术史的记述中,她已经不仅是给艺术家以灵感的缪斯了,而是团体里的灵魂人物。报纸记者送给米希亚一个别名——“巴黎王后”。

  1929 年,佳吉列夫在威尼斯去世,这也是米希亚向她的时代告别的序幕。她和塞特没能一起终老,还是同样的剧情,她的丈夫爱上了别的女人,她平静地结束了婚姻。1950 年,孤独的“王后”在巴黎寓所里去世。

  香奈儿曾说自己没有什么女性密友,但米希亚是与她终生保持厚谊的人。在米希亚死后,香奈儿说,米希亚是她此生中唯一遇见的天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