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各大视频平台上的AI生成视频并不罕见。许多经过AI“加工”的电视剧片段,让很多网友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比如,今年10月,数段“非洲版《新白娘子传奇》”(见图)的短视频就曾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后来,这些短视频被证明是AI生成视频,但转发时并未标注“AI生成”的提示。还有不少“当真”的网友留言,认为“翻拍”电视剧“在服装道具方面都很用心”。
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AI生成视频制作者的朱一末(网名)也有了苦恼。“经常会有作品被盗用的情况。”但他通过平台举报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巍认为,AI生成视频是否属于二次创作,要根据情况来判断。“就目前所见,很多情况是将作品配上自己的声音等,我认为这并不完全属于二次创作,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侵害著作权的。但有些二次创作,比如在原作品基础上创作出一个新作品,配音也与原角色无关,这种情况可视为合理使用。”因此,“以AI生成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是存在风险的行为”。
在北京工作的赵阳(化名)曾在社交平台上做了一次试验:分享一条AI生成视频。在评论区,朋友们留言询问:“是真的吗?”“怎么和我看的剧情不一样?”这也引发了赵阳的担忧:“AI生成视频凭借病毒式传播速度,让许多不了解原视频的用户产生误解,可能涉嫌侵权。如果利用AI技术炮制假新闻,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朱巍介绍,在我国,根据《互联网信息深度服务生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如果作品是通过AI生成技术完成的,必须告知公众这是AI编辑的作品,如果没有告知,就涉嫌违规。
“平台不仅要做好提示义务,还应该通过信用积分管理的方式来约束AI生成短视频的发布行为。”朱巍说,“在追责时,不仅要关注账号本身,还要注意自媒体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注册人。对于MCN机构而言,其线上线下相关联的企业和主要责任主体,以及整个传播矩阵中的所有账号都要考虑在内。这样一来,违法成本就会提高。在管理上,该严格管控的地方——尤其是信用治理方面,必须严格起来。” (摘自11月14日《法治周末》 尹丽 薛佳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