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心理:贪婪、自信与错觉

作家文摘 2024年11月22日

  《亚洲股市:历史、运作与投资指南》[荷]赫勒尔德·范德林德著 张莉译 东方出版中心2024年10月出版

  本书由汇丰银行亚太区股票策略主管赫勒尔德·范德林德专为渴望探索亚洲股票市场的读者量身打造。他从业内人士的视角出发,简要介绍了亚洲市场的现状与趋势,评估了当今市场投资机会的基本框架,让我们在亚洲股市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亚洲股市一直以来都是“牛熊交替”,如潮起潮落。不可否认,如今的股市与20年前相比增长了不少,但在很多情况下,贪婪和过度自信也让投资者丧失了理智。

  就股市投资而言,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过度自信。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当市场反弹时,投资者会变得过于自信,从而对风险作出错误的判断。于是他们开始了投机行为,甚至会借钱投入股市。但如果股价出现下跌,为了避免遭受巨大损失,这些投机者又会被迫首先卖出。他们这样的行为增加了市场的抛售量,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明斯基时刻”(明斯基时刻是指市场情绪和资产价值的突然下跌导致市场不可避免地崩盘的时刻)。这就是为什么过度自信被认为是所有偏颇行为的根源,因为它增加了所有其他错误的可能性。

  亚洲股市中的过度自信情绪尤其明显,甚至充斥着一种影响颇大的特殊自信情绪,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市场错觉”。在这个拥有40亿人口的地区,特别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印度1992年开始的对外开放,1997年掀起的对东盟各国的投资热潮,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台湾个人电脑制造商的兴起,2006年中国钢铁市场的大涨,2007年亚洲移动电话运营商和2010年中国消费品制造企业的繁荣等,都是基于“大市场”。

  过去几年,中国的互联网运营商名噪一时,电动汽车的发展空前繁荣。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于2018年9月在纽约上市。这些新兴消费市场的崛起,往往会滋长乐观情绪。因此,到2006年,中国股市开始蓬勃发展。当股市因这些大市场的形成一路走高时,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人们害怕错过赚钱良机,于是纷纷入局。

  当大市场错觉完全占据人们的心理时,投资者通常会忽略有关新入市公司的信息,从而忽略市场的增长必须与现有竞争对手和新竞争对手共享这一事实。抑或,他们只是忘记了涉足其中的公司都很年轻,其商业模式还有待验证,甚至还没有开始盈利。

  然而更糟糕的是,当这些公司的股票快速上涨时,投资者们会变得非常兴奋,以至于往往会把平时用于股票分析的传统工具抛之脑后。相反,人们会通过各种莫名其妙的数据进行估值,比如关注度、订阅量和点击量等,任何可以证明股价会大涨的东西都会被采用。所有这些因素都会让人产生错误的自信心,人们会认为这次大涨的消息必然准确无误,任何持怀疑态度的人都会遭到白眼。

  在大市场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投资者的情绪变化往往会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迁移期”,即当有利好消息出现时,投资者开始向股市投入资金。第二阶段是“扩展期”,即利好消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一头扎入股市,股价开始上涨。

  紧接着进入第三阶段:“欣喜期”。在这个阶段,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迅速而轻松地致富。然后是第四阶段:“危机期”。此时,内部人士和早期投资者会选择退出。

  随后,“明斯基时刻”到来,恐慌性购买变成恐慌性抛售。第五阶段是“厌恶期”。人们感觉情况再也不会好转了,就像股票价格因“幸福感”而过度上行一样,此时也会因“厌恶”情绪而过度下行。

  不过,这五个阶段的过渡并不总是如此。有时“欣喜期”会很快消退,有时“危机期”和“厌恶期”并不会出现。每个周期都有所不同,有的阶段可能会很短,而有的阶段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结束。然而,我们应该从中清楚地认识到,尽管股市千变万化,但贪婪、恐惧和过度自信的大众心理却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