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仲联与程千帆晚交殊密

作家文摘 2024年11月22日 ·陈昌强·

  

  莫砺锋答辩会(前排左四为钱仲联,右二为程千帆)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列名者皆为一时之选,代表了当时我国学术界的最高水准。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唐圭璋先生、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任中敏先生、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钱仲联先生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导。四位先生中,程、唐、任三位早年先后在南京求学,多直接或间接受教于著名学者吴梅门下,定交极早,其友谊自少及老而无间。钱先生则与三位先生定交稍迟,尤与程先生定交最晚。尽管“晚交”,却堪称“殊密”,其“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佳话也一直流播学林,脍炙人口。

  对开拓新学术领域的期待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举,古籍整理工作迎来了新契机。程、钱两先生先后被评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分别负责重大工程《全清词》《清诗纪事》的编纂。而且,他们不仅仅为了编书,还藉以“培养一批人才,出版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开拓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全清词》编纂自1983年启动,到1988年前后已然有所成就。程先生邀请钱先生及饶宗颐先生为《全清词》写序。据莫砺锋老师回忆,“当时,有一位领导提出:‘《全清词》不要请人写序。’程先生却坚持从学术的角度着手,请了饶宗颐、钱仲联两位学者为《全清词》写序言,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上。”

  在序中,钱先生首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夫一代之文学,后世果不能继之乎?”对王国维著名的观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实际上,破除“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理念迷思,一直是程、钱二先生的共同期待。在清词研究如此,在清诗研究更是如此。

  正是怀着对开拓新学术领域的期待,程先生非常积极地参与了对钱先生主持的《清诗纪事》的讨论和评价:1985年5月,程先生应邀赴苏州,参与《清诗纪事》定稿会;1993年4月,程先生应江苏古籍出版社冯保善要求,为《清诗纪事》出具鉴定推荐书。《清诗纪事》出版后,程先生也作出了高度评价。

  不过,程先生也不为友者讳,对钱先生清诗研究的不足,以及学界可以继续推进的方面有非常清醒的认知。1995年8月19日,程先生在致弟子蒋寅的信中说:

  清诗乃至整个清代文学可致力者极多。梦苕先生博览,遂以此名家。然仍囿于字句笺释、文献纂辑。以现代史学、美学深入钻研,明其源流正变,则殆非所能任,此时代限之,非先生之咎也。弟能以数十年之力,锲而不舍,必能大放光明。然研清不能目光止于清,就清论清,恐亦不能通观历代,否则很难说明为什么是清而且只能是清也。

  “梦苕先生”正指钱先生。程先生面向未来,向弟子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具有很敏锐的学术眼光。因而此信虽是师生间的“私语”,但至今读来,仍觉精湛。

  启迪来贤的通力协作

  程、钱两位先生的友谊,还表现在培养人才和启迪来贤的通力协作上。

  1984年10月22日,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老图书馆的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非常隆重的博士论文答辩会,报告厅中济济一堂,座无虚席,现场盛况当晚在江苏电视台播报,第二天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转播。

  为什么这次答辩会如此隆重?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的答辩会。被答辩者是后来蜚声学界的莫砺锋教授,而答辩委员会则由钱先生、唐圭璋、徐中玉、舒芜、霍松林、傅璇琮、管雄、周勋初、程千帆等九位先生组成。其中,钱先生为答辩委员会主席。莫老师的论文最终被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程先生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上午请假回校参加答辩会,甚快。”他此一时期常住医院养病,至是方心胸豁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中文系的硕士、博士论文答辩中,程先生、钱先生通力协作,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培养做把关工作。从程先生的日记可见他常常参与苏州大学的硕士或博士论文审核或答辩。马亚中教授正是当年毕业的两位博士之一,据他回忆,程先生看到他论文中论及桐城诗派的部分,特别批注:“老眼为之一明。”奖饰有加。

  1994年9月8日,程先生有五律诗一首赠送同系的许永璋教授,起句谓:“晚交殊未密,共喜少陵偕。”意思是两人晚年交往并不多,但因都喜好杜甫诗,所以很投缘。就程先生与钱先生而言,却正当得上“晚交殊密”的评价。这种交谊,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私人友谊上,也体现在他们对对方崇高的学术品德、深厚的学术业绩和素养的认定上,以及他们共同的学术追求、相近的学术领域开拓、相似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并必将在学术的不断推进中,以及学者的代际承传中发挥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摘自10月30日《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