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日记里的“雁冰”

作家文摘 2024年11月22日 ·钟桂松·

  1938年,茅盾夫妇与女儿沈霞、儿子沈霜在香港

  茅盾和叶圣陶是五四时期就相识的朋友,那时茅盾还叫沈雁冰,两个人的来往,互相都是称“圣陶”“雁冰”。

  抗战时期叶圣陶日记中记载与沈雁冰的交往,始终没有写“茅盾”而一直以“雁冰”称呼,可见两位大家的友谊不一般。

  记载老友相见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沈雁冰带着夫人孩子奔波在武汉、长沙、香港、新疆、延安等地;叶圣陶也是扶老携幼,一家人从上海到四川成都。1940年10月,沈雁冰将两个孩子留在延安,和夫人一起到了重庆。

  1941年2月12日,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雁冰已离新疆而至重庆,昨从云彬信中知其通信址,故与通问也。”2月18日,沈雁冰给叶圣陶回信,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雁冰复函言数年间遨游西陲,眼界颇宽;其母夫人已于去年四月间去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景云里时,两家是邻居。沈雁冰母亲和叶圣陶母亲常在一起聊天,沈雁冰夫人孔德沚和叶圣陶夫人胡墨林也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40年4月17日,沈雁冰母亲去世。沈雁冰夫妇到重庆不久收到叶圣陶这封信,叶圣陶特地在日记里记这一笔。

  “皖南事变”后,沈雁冰夫妇到了香港。香港沦陷,又转移到当时的抗战大后方桂林。1942年3月9日,沈雁冰夫妇衣衫褴褛到达桂林。大概6月初,叶圣陶从成都去桂林。到达桂林当天下午,叶圣陶就去看望沈雁冰夫妇,他在日记中写道:

  雁冰夫妇亦仍如前,他们五年来行路最多,见闻广。雁冰方作一长篇小说,俟其出世当为佳作。

  当时沈雁冰刚刚动手创作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6月9日,沈雁冰夫妇邀请叶圣陶到他们的“斗室”吃饭。叶圣陶在日记中说:

  十一时至雁冰所,应其招饭。雁冰夫人治馔甚丰,有鸡与鱼虾……午后一时许传警报,未久而传紧急。雁冰夫妇不逃,余亦留。雁冰为余谈在新疆一年间之所历,颇长异闻。旋飞机声起。隐隐闻投弹声……历时一刻钟而寂然。雁冰继续谈说,中气十足,四时半而终。

  老友相见,连防空警报也可不顾,可见战争年代,朋友见面何等艰难,又是何等幸事。

  抄录诗的初稿

  1942年12月,沈雁冰从桂林到重庆,在成都的叶圣陶有时写信问候,有时到重庆晤面聊天。有一次,叶圣陶知道沈雁冰在桂林写了一首诗,便让在重庆的开明书店同事莫志恒到沈雁冰那里抄寄给他。1943年3月6日,叶圣陶收到莫志恒抄录的沈雁冰《秋夜偶成》诗,在日记中写道:

  前嘱莫志恒抄寄雁冰之《秋夜偶成》诗,今日寄到,录之如下:“炎夏忽已尽,金风煽萧瑟。渐觉心情移,坐立常咄咄。凝望剑铓山,愁肠不可割。煎迫讵足论,但惜智能竭……中夜起徘徊,寒螿何凄切。男儿志四方,未敢耽安逸。振衣上征途,慷慨投虎窟。”

  这首诗是沈雁冰1942年秋在桂林所作。当时沈雁冰夫妇和留在延安的儿女已两年没有见面,十分牵挂。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沈雁冰夫妇无法去延安,而国民党方面已“邀请”沈雁冰夫妇去重庆。叶圣陶日记里留下的这首诗,应是沈雁冰的初稿。沈雁冰后来发表时有些修改。首先是题目改为《感怀》。二是发表时,“男儿志四方,未敢耽安逸。振衣上征途,慷慨投虎窟”几句已经删去,因为这几句,事关儿女在延安和自己去重庆,当时环境下,不合适留着。三是“但惜智能竭”一句中的“惜”,发表时改为“愁”。

  1943年3月21日,叶圣陶收到沈雁冰抄寄来的《赠陈此生》一诗,叶圣陶在日记中评价说:“虽然出韵,而颇生辣。”把沈雁冰这首诗抄在日记中:

  岂缘离别故依依,但恨重逢未可期。刍狗无灵怨圣德,木龙有洞且潜居(此生居木龙洞)。忧时不忍效乡愿,论史非为惊陋儒。落落人间啼笑寂,鸡鸣风雨寸心知。

  沈雁冰这首诗写于1942年11月前后。沈雁冰晚年发表时,又对这首诗进行了修改。叶圣陶日记中留下来的这首原诗,历史沧桑感更浓郁一些。

  密切的交往

  1944年下半年,叶圣陶的儿子叶至诚从学校毕业,打算去参加远征军。为此叶圣陶十分矛盾。他在11月18日给沈雁冰写信,把叶至诚的情况告诉老友。11月28日,沈雁冰的回信来了,叶圣陶看过以后,将来信摘录在日记中:

  雁冰回信来,论我辈对于子女之用心与态度,其言甚有深味,兹摘录之:“小伙子有这样志气和胆识,我们做长辈者当然很高兴……我想兄及嫂夫人也有此同样心情吧。从大处远处看,我们也只有这样鼓励他们。”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但沈雁冰的女儿沈霞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做人工流产手术,因细菌感染,抢救无效而离世,年仅24岁。叶圣陶作为看着沈霞长大的长辈,同样非常难过。11月6日下午,叶圣陶和沈雁冰夫妇在开明书店见面。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二时后到店,晤雁冰夫妇。其女霞在延安,以专意攻读,怀孕而堕胎,医生消毒不净,致染及他人之病菌,竟殒其命……雁冰夫人为余语此,凄然欲泪。余亦无以慰之。

  抗战胜利后,叶圣陶在1946年2月回到上海。沈雁冰夫妇则是同年5月26日从香港回到上海。之后,沈雁冰与叶圣陶的来往十分密切,一些对外不宜讲的事,对叶圣陶也从不保密。如叶圣陶11月12日日记中有:“十一时,雁冰夫妇来,谓游历苏联,两星期内即当动身。”访苏回来,沈雁冰写了《苏联见闻录》,又是叶圣陶当“责任编辑”,精心校对。

  1947年10月26日,发生“浙大血案”,中共安排沈雁冰秘密去香港。叶圣陶日记中记:“傍晚到家,德沚在,言鸿君已上午离沪。”第一次没有说“雁冰”,而是说“鸿君”,因为沈雁冰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这样写同样是为朋友保密。     (摘自《书城》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