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三祖在京城

作家文摘 2024年11月22日 ·李兰芳·

  

  桐城三祖雕像,左、中、右分别为方苞、刘大櫆、姚鼐

  在清代诞生了桐城派的安徽桐城,素有“天下高文归一县”的美誉。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将桐城派发展成为清代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文派。追寻他们在京城留下的足迹,可见其毕生缩影,亦可见其精神品格之所在。

  儒士方苞的坚毅不屈

  方苞(1668—1749)被视为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他自幼聪颖,24岁入京城国子监,文名鹊起。日后的方苞历经三朝更迭,主宰文坛三十余年。

  丰台的芍药园,京郊的潭柘山,都留下了方苞的足迹。康熙五十七年(1718)四月,方苞与寓安等友人慕名前往丰台王氏园,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只有零星数畦。《兰亭集序》式的兴衰感一触即发,方苞开始缅怀“千亩相连,五色间厕”的昔日奇观,进而追悼前半生。

  同样的衰疾羁孤之感,在不久之后的潭柘之行再次袭来。方苞好友前来拜访,于是再次出游,同往潭柘。他们的旅途充满艰辛,但他在这里有幸遇见了峰回路转。山中林泉清淑,让他仿佛徜徉在吴越溪山的故园幻象中。他在龙潭石边久坐忘归,进入了庄周“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方苞居京时间较长,为何独在这年出游时留下《游丰台记》《游潭柘记》这两篇仅有的都中游记?回望方苞一生,和传统多数文人一样,出仕京城与退隐家园对方苞来说也是一道难以回答的人生难题。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43岁。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给方苞带来人生重大转折。此年之后,他牵连下狱,被判绞刑。狱中两年,沉潜研治礼学,贯彻诸经,坚定了治学求道的信念。幸而康熙皇帝爱其学问,得以免死,迎来了仕宦、学术与辞章事业的新生。敕编《钦定四书文》,纂修《三礼》,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是与此同时,他隶归旗籍,不得南归,陷入漫长的矛盾与痛苦中。丰台芍园与潭柘溪山,铭记了方苞这段曲折的心路历程。直至乾隆七年(1742),方苞才辞归江宁,回归他魂牵梦萦的故园,著书授徒,奔赴久已向往的生命价值。

  文人刘大櫆的雄才胆略

  方苞弟子众多,惟对桐城后学刘大櫆(1698—1779)青睐有加。雍正四年(1726)初识刘大櫆,便以为“昌黎复出”,视之为“国士”。乾隆十三年、十四年,方苞临终之前,刘大櫆寓居方苞家中,学文问道,接过了桐城文章的薪火。

  与方苞相比,刘大櫆更像一位传统文人,才华横溢,爽朗不羁。大慧寺与万柳堂便留下了他胆识雄富的掠影。

  刘大櫆游大慧寺,是在雍正三年(1725),此时他初至京城,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大慧寺是明代武宗朝司礼太监张雄所建,至清代还竖立着大学士李东阳撰写的碑文。大慧寺为何会得到太监的重视?李东阳为何会为阉党撰文?刘大櫆在《游大慧寺记》中犀利地揭示了背后真相。他了解到,太监因死而无后,便想出了请僧人为他们守冢,请贵官文人为他们撰文,来实现人生不朽。而对李东阳应承撰文,刘大櫆持批判态度,也为自己立下自得其为我,不交欢于权贵的人生信条。

  同样犀利的思想,再次复现于《游万柳堂记》之中。万柳堂原是康熙朝大学士冯溥斥巨资修建的精美别墅。刘大櫆曾三至此园,目睹了它的急遽衰败。落花流水,万物枯荣,刘大櫆说,只要追求自得便好,不必去追求那些终将衰败的富贵。即便身处富贵,也应心怀忧惧,更没有必要为了追求享乐或夸耀于世,而吮民脂膏。文章短小精悍,呈现了刘大櫆“明义理,适世用”的重要思想。

  然而刘大櫆年轻时的英气与用世抱负,并未在长达九年的京城岁月间实现。他最终放下了科举考试的执着,南归故里,投身教育,担任黟县教谕,先后主讲于安庆敬敷书院、歙县问政书院,为桐城文章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师者姚鼐的博采众长

  乾隆四十二年(1777),回归故里的刘大櫆已经八旬,姚鼐(1731—1815)写了篇文章为他祝寿,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而姚鼐也主动扛起旗帜,成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天,姚鼐辞京南归。姚鼐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在泰山之行得到了印证。

  姚鼐《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地理历史介绍,多来源于地志知识,或姚鼐的亲自脚步丈量。但姚鼐在接近零度写作的客观记述中潜藏个人情思的表达。他写自己“从京师乘风雪”而来,最终到达日观峰,见到日出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澄明之景。这段游历,其实象征着他选择辞京南归的心路历程。

  对姚鼐来说,披风冒雪的艰难,是寓居京城的精神写照。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第六次参加会试,最终考到二甲,授庶吉士,从此主要生活于京城,官至刑部郎中,成为四库全书馆纂修官之一。但姚鼐是一个有圣贤追求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深感自己“不足有为于朝”,于壮年之时辞去京中官职。

  泰山日出,于他而言意味着人生的新开始。他南归以后,曾执掌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极大发展了桐城派的文章与学术。他的重要贡献,便是编纂了《古文辞类纂》这部经典古文教材,提出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文章理论。他将方苞、刘大櫆系于唐宋八大家之后,完成了桐城派接续古文正统的学术建构。

  (摘自11月9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