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居里夫人母女

作家文摘 2024年11月22日

  1908年母女三人

  (摘自张燕波编著《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居里夫人》,中国青年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全法国唯一的1克镭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列强的叫嚣声中拉开序幕。法国启动全民战争总动员,镭研究所中除了一位患病的工作人员,男人都入伍上了前线,女人都加入护理和后勤岗位。佩兰、朗之万等男性科学家纷纷穿上军服、保家卫国。9月2日德军进抵巴黎城外几十公里处。巴黎城危在旦夕,政府紧急转移波尔多,民众纷纷逃离。

  在火车站慌乱嘈杂的人群中,玛丽·居里也提着个沉重的箱子艰难前行。不过,她的箱子里并不是珠宝细软,而是20公斤铅块包裹的1克溴化镭,那可是全法国唯一的1克镭。挤上波尔多车站的月台,玛丽犯难了,天色已晚,她既没法安置自己也无处存放那1克宝贝。幸运的是,一位路过的公务员认出了玛丽,帮她搬运箱子、安排住处。次日,她将镭存放在波尔多银行的保险柜里,匆匆返回巴黎。

  独自坚守镭研究所

  回程的火车上,玛丽格外引人瞩目。这位逆行者与奔赴前线的法军士兵们挤在车厢里,因长时间没有进食而虚弱不堪。一名士兵分享给她一块三明治,支撑着玛丽回到巴黎。回家后,她第一时间赶到“国家救援会总部”请求一份为前线服务的工作。很巧合,救援会主席正是索邦大学理学院院长阿佩尔。看着眼前这位一脸苍白、双眼冒火的中年女人,当初企图将她逐出索邦大学甚至让她“滚出法国”的阿佩尔羞惭不已。“夫人,您还是先回家休养吧。”阿佩尔拒绝了玛丽的请求,一半惭愧,一半敬佩。

  回到家的玛丽也没有闲着,她先写信给伊雷娜,叮嘱女儿照顾好自己和妹妹,同时要保护好只会说波兰语的保姆,避免被不明真相的法国邻居当作德国奸细。她独自坚守镭研究所,并对担心安危的友人称:“有我在,德军不敢闯进来。”

  随后,玛丽开始自学解剖和护理知识,希望能参与伤病员护理工作。在与一位医生朋友交谈中,玛丽了解到当时由于战争骤然爆发,法军医疗人员和设备严重不足,尤其是为伤兵检查伤情的X射线检测设备紧缺,前线医院能正常使用的只有一两套。玛丽火速联络索邦大学、巴斯德研究院、各家医院及法国战争部等机构,协调筹备巴黎及附近城市所有的X射线设备运往前线医院。

  这次战争规模和伤害超乎想象。9月5-12日,英、法、比三国军队在马恩河一带与德军主力拼死一搏,双方共投入150万人。

  玛丽母女奔赴前线

  大量的伤亡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资源缺口,玛丽意识到必须利用自己所学为第二祖国做些切实贡献。她设计了轻便的X射线机,并将法国雷诺越野车改装为移动的X射线检测车,以适应战场实地需要。玛丽的方案获得战争部的认可,她随即筹备了数辆汽车,将前门拆掉,配备小型发电机和X射线机,为奔赴前线做准备。

  10月,双方陷入鏖战,巴黎暂时解除危险,玛丽接回两个女儿。伊雷娜在此前与母亲的通信中已经表示,自己年满17岁了,可以陪母亲上战场。所以她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解剖和护理技能培训,随时准备随母出发。

  玛丽郑重地和伊雷娜商议,打算用第二次诺奖奖金购买法国战争债券,女儿欣然赞同。要知道,当时的法国人没人知道这场大战的结果,债券很可能在战后变成废纸。不仅如此,玛丽还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捐给国家,被工作人员婉言谢绝。

  1914年11月1日,玛丽穿着厚呢大衣、佩戴红十字臂章,带领伊雷娜登上了涂装灰漆和红十字的移动X射线车,赶赴战场。车辆在前线一个哨所被拦下,哨兵看着副驾上的玛丽和后面的伊雷娜警告道:“这可是战场,夫人!”“是吗?”玛丽微笑着答道,“说明我们没走错路。”

  “战场女侠”

  抵达前线医院,玛丽母女迅速开始一系列操作:搬下发电机,连接车辆发动机,安装好X射线机,挂上厚布帘,支好小桌,穿戴好厚布手套和防护围裙。伤兵迅速在简易的X射线检查站外排起了队,军医在玛丽母女的检测后,比对着X射线片子施行手术。伤情紧迫之时,军医甚至在伤兵做X射线检测同时为其取出弹片。X射线检测在探伤方面极具效率,玛丽的移动检测站为伤病员赢得了生的希望。

  转过年来,玛丽的移动检测车队已经发展到20辆,战争期间总计建设了200个战地X射线检测站,完成了上百万次X射线检测,挽救了成千上万名士兵的生命。那辆标有红十字的灰色检测车一出现,医生和士兵都大为振奋,他们亲切地称之为“小居里”。

  1915年4月的一天,玛丽乘坐的“小居里”意外翻到路旁的沟里,由于车门被拆掉,她瞬间被甩出车外。清醒过来后,她第一反应不是查看自己有没有受伤,而是扑到散落一地的设备上,查看最脆弱的X射线感光板有无损坏。

  多处受伤的玛丽并没有声张,直到伊雷娜几天后在家中盥洗室发现带血的绷带才知道母亲受伤了。人手不够的时候,玛丽就自学驾驶和修理技术,独自开着“小居里”奔波在各个战地医院之间。让她欣慰的是,大女儿在做助手不久后,也成了独当一面的“战场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