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永王璘事件命途迥异的李白、高适
755年安史乱起时,诗人李白正隐居于庐山。这一年他已五十五岁,早经历过待诏翰林和赐金放还等人生浮沉。庐山地处江西,战火一时不会延及。当时他有诗云“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显然是想做个旁观者,并无出山的打算。
可是命运之神不让他安宁。至德元载(756年),唐玄宗诏:以永王璘为江陵府都督,统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大使。这位永王颇有野心,以为趁天下大乱割据江表,可以“如东晋故事”,便在江陵招兵买马,大肆扩充势力。大名鼎鼎的李太白也成了他们亟加礼聘的对象。
天真的诗人哪里了解朝廷内部斗争的复杂?哪里知道唐玄宗、肃宗和永王璘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他只知道永王是以皇子身份奉玄宗之命出阁率兵经营江南,他还以为这又是一次上天让他实现辅弼之志的机会。于是在永王派人“三请”之下,他下山成了永王幕府中的一员。当永王拒绝肃宗“归觐于蜀”的命令擅自领军东下广陵时,李白不知危机日近,还热情澎湃地写了一组《永王东巡歌》,其中既歌颂朝廷、预期胜利,也有自负自得的豪情。
然而这一切却成了“从逆”的罪状。因为唐肃宗已经把永王璘的举动定为“谋反”,并且已布置了兵力来围剿他。不到两个月,永王之师就彻底崩溃了。这以后李白就倒霉了。虽然只是胁从,却也“论律当斩”,被下在寻阳的牢里。幸好有个宋若思中丞相救,但朝廷到底不肯饶恕,下诏把他“长流夜郎”,还要让罪臣李白感谢“天恩”。垂老的李白踏上了孤凄的流放之路。只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乾元二年(759年)因关中大旱而大赦天下,“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李白才得以东归。最后死在当涂(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附近)。
但也有人因永王璘事件而获利,那就是李白的诗友高适。当初唐玄宗派永王璘出蜀领四道节度都使,他曾进谏以为不可。后来肃宗召见他,他又“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博得肃宗信任。很快他就当上了领广陵等十二郡的淮南节度使,奉命去对付永王璘。由于在肃宗与永王的兄弟矛盾中,高适站在肃宗一边而不是像李白那样卷入永王集团,从此他的官运一直亨通,与李白的遭际简直判若天壤。
王维与两位难友的“罪臣”岁月
史载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遣将孙孝哲率兵进入长安,本人则留在洛阳,做他的大燕皇帝。接着,“命搜捕百官、宦者、宫女等。每获数百人,辄以兵卫送洛阳。王侯将相扈从车驾、家留长安者,诛及婴孩”(《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叛军之凶狠残暴可知。在被押送到洛阳去的官员中,有三位著名的文人:诗人储光羲、画家郑虔、诗人兼画家王维。他们的命运如何?
储光羲在安史乱起时任监察御史。王维当时的官职是给事中,郑虔是著作郎。王维后来曾在一篇文章中追述被捕与押送的情景:
呜呼!上京既骇,法驾大迁。天地不仁,谷洛方斗;凿齿入国,磨牙食人。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
据此文字,可知王维之“服药取痢,伪称喑疾”(《旧唐书·王维传》),乃欲借机逃离长安。又,王维系在备受折磨、侮辱之后,被叛军捆缚、强行押送至洛阳,所谓“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恐非事实。官位比王维低得多的储光義、郑虔想来不会比他有更好的待遇。
下一步便是“迫以伪署”,即强迫他们在大燕的伪政权中任职。储光羲被授予何职,史无明文。郑虔的伪职,据《新唐书·郑虔传》记载,是水部郎中,王维则仍旧任给事中。但是他们都没有就职。王维继续装病,“被拘于普施寺”。郑虔“称风缓,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灵武”。储光羲索性逃跑,到达肃宗当时驻节的“行在”灵武。
应该说,这几位被匆忙西逃的唐玄宗抛弃的官员,尽其所能反抗了安史乱军而显示了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他们的下场和结局如何?
储光羲最惨,他一到灵武,就被投入了监狱,尽管他是脱身自归的。他在灵武狱中关了多久,不甚清楚。反正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朝廷经过一场激烈辩论,决定对诸陷贼官“以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贬”。储光義遭到贬窜岭南的处分,这应该算是很轻的了。大概就在这时,他便出狱南行了。后来虽然唐政府曾发布大赦令,但储光羲并未北返,就死在了异地他乡。
王维和郑虔在唐军收复长安后,被投入宣阳里杨国忠旧宅改成的临时牢狱等候处理。在关押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的宰相崔圆知道王、郑(还有一个叫张通的)善画,便利用职权把他们叫到自己的府第去作壁画。这几位囚犯“望其解救,故运思精深,颇极能事”(郑处诲《明皇杂录》)。据说他们因此“皆获宽典,至于贬降,必获善地”。
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台州即今浙江临海。他已七十开外,当时他的挚友杜甫送行不及,有诗云: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茶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古人的友谊令人感动。几年以后,郑虔在台州去世,但是杜甫依然对他怀念不已。大历二年(767年)所作的《八哀诗》,其中第七首就是写郑虔的。
比起储、郑二人,王维要算最幸运。他在被安禄山关押期间,有感于国势之危殆和叛贼的猖狂,曾作诗一首,云: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就是著名的《凝碧池》。因为有这一首可以证明他对李唐朝廷忠心的诗,更因为至德初他的弟弟王缙官位已显(任刑部侍郎),上表愿削己官职以赎兄罪,或者还有崔圆的暗中帮忙,所以王维虽有任伪给事中之罪,却并没有被贬逐,而只是降职为太子中允,不久又复拜给事中,最后做到尚书右丞,所以人们习惯称他为王右丞。
储、郑、王三位文人晚岁生涯受外界力量的制约和推移,可谓巨矣。 (摘自《长安道上:缤纷的唐人世界》,凤凰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