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老人“悄然”被开通或升级了三大运营商的套餐,手机资费往往成了“糊涂账”。
每月59.97元的账单
2023年5月姚远发现,父亲的分期还款已经悄悄进行了将近一年,并出现逾期两个月的记录。
2022年8月,姚远的父亲与湖北电信签订了购机合同。为了参加“0元购机”活动,除了支付1500元现金,在电信工作人员指引下,其还开通了橙分期(中国电信推出的合约购机产品)。根据规则,姚远父亲在金融平台被“预授权冻结额度”2159元,并通过开通的中国电信橙分期业务分36期还款,每期还59.97元。不过,姚远父亲口中,对这一分期一无所知。
姚远表示,父亲并非电信用户,使用移动号码超过了15年。电信工作人员建议携号转网,并为他开通了129元的套餐,每月30G流量。此后,该工作人员又向姚远父亲推销了所谓免费宽带服务,但上门安装后却收取了600元安装费及360元一年的宽带费。
经过多次投诉,2024年9月,电信专员为姚远父亲手机号处理了橙分期解约款579.47元,并同意以话费形式退还360元的宽带费,再按照月租套餐价格一半左右退还两年话费。姚远表示不能接受。
“悄然”升档的套餐
手机套餐成了看不懂的套路,对于老年人来说并非新鲜事。2024年9月底,爷爷频繁要求交话费让李玲发觉不对劲。她电话咨询联通客服后得知,从2020年底开始,爷爷的套餐已经从每月48元、无限流量涨到了109元。账单显示,某些月份的话费还包括手机上网流量费,有时可达到150元。
爷爷的手机号还开通了多项增值业务,包括“酷炫彩铃6元包月”“尊享会员15元包-沃阅读”“联通云盘会员服务费(18元一个月)”“水滴英语超级会员20元”“25元异型流量权益红包(超享版)”等。李玲爷爷每个月的话费少则100来元多则200多元,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三年多时间。
李玲告诉记者,联通客服告知,增值业务是爷爷通过手机验证码开通的。该客服向李玲提供了一段电话录音,其中,工作人员建议爷爷更换套餐,爷爷不清楚如何操作,对方表示:“不需要您操作,我这边可以直接操作。”随后,爷爷“嗯”了一声,套餐即完成了升级。
李玲认为,爷爷因为中风,精神状态不算太好,长沙联通做法欠妥。经几度协商,2024年12月,联通给出1500元话费和500元现金的补偿方案,她最终答应了,“爷爷经不起折腾”。
肖玉同样为母亲的“巨额”话费与移动展开“拉锯战”。2024年11月,肖玉发现母亲每月要交好几百元话费,有时甚至高达800多元。肖玉与湛江移动沟通后得知,母亲的套餐为239元一个月,话费高大多因为流量超出套餐限额。
想要调低套餐,同样难住肖玉。根据规定,需要机主本人联系湛江移动,并提供服务密码。“妈妈的手机是20多年前开通的,原始服务密码已经找不到了。”移动在验证机主本人身份后可修改密码,但由于自己人在广州,仍无法帮母亲取消或降低套餐。春节回家前,她只好让母亲继续使用239元/月的“昂贵”套餐。
故意淡化不利条件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运营商的“0元购机”“免费送宽带”“比现在使用的套餐还划算”等宣传,如果附带了其他诸如需购买具有合约期套餐等条件,但宣传时只突出对消费者有利的信息而故意淡化不利的限制或附加条件,这样的做法涉嫌虚假宣传,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欺诈。
陈音江表示,如果消费者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消费者可以要求运营商退回相关费用。甚至已经生效的服务,消费者同样可以要求退还相关费用。若运营商构成欺诈的,消费者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价款三倍的赔偿。
如何满足老年人的数字和信息需求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2023年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要求持续规范企业面向老年人的营销宣传行为,严禁虚假宣传、恶意诱导老年人消费。另外,工信部还要求,指导主要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企业建立客服热线,为老年人提供“人工直连”电话服务,畅通老年人诉求响应通道。(文中姚远、李玲、肖玉为化名)
(摘自2024年12月31日《新京报》 韦英姿 马炫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