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乡巨变》连环画插图
庞先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连环画至今,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自20世纪90年代初从事连环画编辑工作以来,更是编辑出版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连环画作品,如《四大名著》《渡江侦察记》《红灯记》等。他始终坚守在连环画编创的阵地,连环画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连环画之缘
“文革”期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黄大华,来到我们县的文化馆组织了连环画的创作活动。我当时作为农村美术创作力量的代表,非常幸运地加入了这个创作组。
“文革”结束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急需吸收一批年轻人充实出版社的创作队伍。1978年,我正式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为连环画创作室的一员。当时能进出版社画连环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美院学生毕业后都觉得去出版社或画院是最好不过的了。1978年恢复稿费制度,当时画家画连环画赚稿费就可以养活一大家子。
当时连环画创作室赵宏本任主任,顾炳鑫任副主任,贺友直、韩敏任创作组组长。那是一段纯粹且美好的创作连环画的时光,出版社里创作力量强大,人数众多,高手云集,连环画创作室创作员有“一百零八将”之称。
我记得我有一本《创业史》连环画,是1982年9月出版的,改编自柳青的长篇小说。最后的脚本改编保留了原作的主题及独特的文字风格,分上下两本。我特别用心地画这本连环画,为此曾特地到陕西长安县的农村待了一个月,体验生活、搜集素材。
连环画编辑工作
1989 年,由于连环画出版进入了萧条期,创作室人员大部分并入了连环画编辑室。我也开始转为连环画编辑工作,工作之余继续进行连环画创作。多年来我也一直坚守在连环画创作与出版的一线阵地,并且乐在其中。在此后从事编辑工作的20余年中,我编辑出版了大量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如《狄公传奇》《大饭店》《名人少年时代》《水浒》《红楼梦》《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等等。我编辑出版的《四大名著》(盒装本)获得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三国演义》(珍藏本)获得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2000年开始再版老版连环画。我开始担任连环画编辑室主任的工作,负责编辑再版的连环画就有百余种之多。
当然,其中让我最高兴、最有成就感的是有机会为自己崇拜和尊敬的贺友直老师做书。我前前后后编辑出版贺老师的图书有《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获得上海市优秀图书奖)、《贺友直说画》《贺友直自说自画》《山乡巨变》《十五贯》《民俗节日故事》《李双双》《新结识的伙伴》等。
2011 年,我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因为出版社仍需要老一辈连环画编辑,我又被出版社返聘了五年,2016年年底正式离开出版社。
《山乡巨变》的三次重画
贺友直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1980年被借调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担任学位研究生导师,成为继齐白石之后第二位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教授的没有专业文凭的“业余”画家。
贺友直把画连环画的方法融入研究生教学中。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觉得画连环画不难,只要速写造型能力好,连环画肯定也画得好。贺老师对他们说,你们把连环画想得太简单了,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是创作不好连环画的,《山乡巨变》能获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不是光靠画功。
《山乡巨变》一共画了三稿,第一次推翻,第二次又推翻,第三次才定下来。第一次画的稿本是有明暗的,但贺友直认为作品不像周立波的原著及在湖南农村所感受到的情调气氛,领导那里当然也通不过。
在当时,连环画《山乡巨变》被定为重点选题,其理由是:1961 年是建党40周年,出版这部作品是向党献礼。既然是重点项目,那必然有重点措施。为此指定一文一画两位副主任,负责把关创作的质量,还指定一位副总编领导全局工作。两位副主任中管文的是吴秾,管画的是顾炳鑫,副总编是程亚君。
贺友直于1958年年底去湖南益阳体验生活,春节前回上海,完成了第一册的草图及部分正稿。回到出版社后,顾炳鑫、程亚君两位看了画稿只是摇头皱眉,感觉不太对,半晌吐出两个字:“重画。”贺友直后来回忆,当时对这结果并不意外,因为画第一稿的时候,对自己的东西本不存有太多的自信,不过也存在能侥幸过关的幻想。结果既然如此,要由自己来找出原因,从失败中找原因是需要有点水平的,因为这不是鸡毛蒜皮的技术问题,而是创作着眼点的根本问题。
后来,贺友直又深入湖南去体验生活,回来重画了一遍,还是不行。为此,他非常苦闷。
他感到老是自己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是行不通的,于是他看了些中国传统绘画,如《清明上河图》《明刊名山图》《水浒叶子》等。贺友直发现《清明上河图》的视平线在画的外面,是俯视的,看见的东西多,适合于线描表现。而贺友直原来用的视平线很低,是仰视的,前面一个大人一挡,后面就没有东西了。从陈老莲的画中,贺友直又学习了衣纹处理方式,试着用白描的方法画了几张,最后终于找到了感觉,画出了惊艳美术界的连环画《山乡巨变》。
关于这段创作经历,贺友直在社里经常和我提及,对我日后创作乃至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摘自李钢 岳鸿雁主编《海派连环画口述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俞丰采访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