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三棵树

作家文摘 2025年01月14日 ·李安源·

  徐悲鸿、常玉、潘玉良皆出生于1895年,又同为上海美专校友,后结缘巴黎,深造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1921年,在徐悲鸿的引荐下,常玉注册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由于柏林物价水平较低,是年7月,徐悲鸿偕蒋碧薇旅寓柏林,而不愁生计的常玉竟也因为对徐、蒋的好感弃学尾随而至。在柏林的20个月,以及返回巴黎的数年,作为天狗会(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等美术院校留学的一批中国留学生组成的西洋画团体)的“压寨夫人”,蒋碧薇和常玉、张道藩、邵洵美等风流公子交游酬酢,是巴黎华人艺术家的高光时刻。据蒋碧薇回忆,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还因为她与常玉的关系亲密而吃醋。常玉去世后,人们在他寓所整理出蒋碧薇的玉照。

  徐悲鸿对常玉的女友玛素同样友好。1926年当常玉归国出席邵洵美婚礼之际,徐悲鸿在巴黎为玛素画像,并在画上题“远方的思念”,此外徐还画马赠她。常玉亦好画马,据说也和玛素相关,因为玛素名字的发音与“马”字近似。

  据庞薰琹等回忆,常玉在大茅屋写生,每每引起围观。此间的常玉,多以毛笔淡彩做写生练习。常玉的造型具有一种天然的概括能力,其线条劲爽流畅。在19世纪20年代的艺术界,也有人批评徐悲鸿画作僵硬,将常玉与徐悲鸿的绘画作为生动与死板的两极对比。在潘玉良的遗物中,人们整理出常玉所绘的16幅动物速写稿,可见她对常玉捕形捉影的钦服。常玉还另赠潘玉良一幅油画《马》,是其中期作品的风格。潘玉良亦爱画马,应与徐悲鸿、常玉的影响不无关系。

  1920年,在徐悲鸿的一幅《驯狮图》素描反面,常玉画彩墨牡丹相赠,作品墨色交融,潇洒而令人惊艳。对比这件双面画作(见图),可以窥见二人艺术道路的趋向,似乎早已预示着徐悲鸿未来的大展宏图,而常玉则沉醉于风花雪月,花开花谢两由之。

  同在巴黎的潘玉良缘何没有加入天狗会,今已不得而知,而潘玉良和徐、常的关系同样亲近。1924年,徐悲鸿和潘玉良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同一画室学习,1928年潘玉良归国后先任教上海美专,次年即为徐悲鸿聘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35年,潘玉良在南京华侨招待所的画展引起较大反响,张道藩与徐悲鸿先后撰文高度评价。在文中,徐悲鸿批评士大夫无力挽救中国艺术的颓势,遂有巾帼英雄的潘夫人当此担荷。坦率地讲,20世纪30年代前后潘玉良最重要的作品尚未问世,论写实不及徐悲鸿,论灵趣远逊常玉。假如她没有二次赴法,潘玉良的绘画绝非今天的模样。

  20世纪初叶的巴黎,犹如培育艺术家的苗圃,徐悲鸿、常玉与潘玉良,堪称巴黎艺林三株风姿特立的中国树。   (摘自《读书》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