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和慈安的政治平衡

作家文摘 2025年01月14日 ·罗 山·

  和强势精明的慈禧(见左图)相比,慈安(见右图)似乎永远是个忠厚老实、缺乏才干的老好人,事事都要问慈禧。甚至连慈安的突然去世都被怀疑是不是慈禧故意毒死的。那么,她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顶峰相见

  慈安太后,出身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是咸丰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为人温和,咸丰帝称赞她“质秉柔嘉,行符律度”。1861年咸丰去世,同治帝载淳继位后,她以嫡母身份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

  慈安二月入宫,六月初便成为皇后,简直是火箭般的速度。所以也有很多人猜测,慈安早就被内定为皇后,选秀只是走过场。也就是说,在慈禧还在为后宫地位而焦虑时,慈安直接就成了正宫皇后,二人根本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咸丰六年(1856),慈禧生下咸丰帝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她才母以子贵,一路晋升,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人物,但和慈安相比终究还是有嫡庶之别。1861年8月,咸丰帝死于避暑山庄。当天颁布的一封谕旨表明,咸丰帝临死前钦定的政治安排是八大臣辅政,虽然是“襄赞”,但一切政务、军国大事都有参与的权力。

  为防止八大臣权力过大,咸丰临终前把自己的两枚私章“御赏”“同道堂”分给两个人,特别规定,凡是皇帝的谕旨,起首要盖“御赏”印,结尾要盖“同道堂”印,如此才能生效。这两枚重要的印章,一枚交给了皇子载淳,另一枚交给了慈安。可见,皇帝的决策没有慈安的批准就不能生效。而载淳此时只有六岁,所以,这枚印章自然就落入他的生母懿贵妃慈禧手中。

  两宫太后此时充其量只是拥有否决权,具体的议程设置的权力还是牢牢掌握在八大臣手中。面对八大臣提交的文件,两宫太后唯一的谈判手段就是拖延不盖章。八大臣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自己是临终受命的顾命大臣,谕旨诏书自然应由他们全权拟定,两宫太后不应过问谕旨的具体内容,更无权修改,否则便是违反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

  但是,慈安与慈禧坚定地站在一起,抵制八大臣的专权。经过四天的僵持,八大臣意识到若无两宫的盖章,他们的文件便无法生效,于是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许两宫太后发布谕旨、批阅奏折,乃至允许两宫任免大小官员。此时,慈安与慈禧的实际权力已经接近皇帝。其后,慈禧太后的政治盟友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将八大臣一网打尽。

  慈安之死

  两宫太后垂帘的很长时间内,慈安与慈禧并没有爆发宫廷斗争,关系甚至可以用好来形容。凡是朝廷大事需要决断,慈禧一定会先征求慈安的意见,或与慈安耐心商量,向大臣宣布时也必称二人意见一致。慈禧平时叫慈安姐姐,有好吃的东西都要专门备上一份,派贴身太监送给慈安。

  慈安与慈禧共同治理朝政,始于1861年,持续了约20年。在这20年间,两位太后仅在三件事情上产生了公开的分歧。其中之一便是广为人知的安德海案。1869年8月,慈禧太后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在山东济南被巡抚丁宝桢以“矫旨出都”和“招摇煽惑”的罪名处决,而处决安德海的命令是由慈安太后决定发布的。

  安德海自入宫起便侍奉慈禧,尤其在八大臣专横跋扈时期,他经常向慈禧表忠心,因而深受慈禧喜爱。他在宫中的行为也因此一贯招摇,不料这次在山东济南被抓。丁宝桢的奏折送达北京后,慈禧非常震惊,与慈安一同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结果众大臣都主张严惩。这次,慈安也与他们意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安德海与党羽二十余人悉数被杀。

  第二件事是有关于同治皇帝载淳。载淳继位时年幼,因此对性格和顺温柔的慈安太后表现出更多的亲近感,而与忙于政务、性格较为强势的亲妈慈禧相对疏远。慈禧一直心存不满。这又导致了第三件事,即载淳的皇后人选问题。载淳并未选择慈禧所倾向的女子,而是选择了慈安支持的阿鲁特氏。这进一步加剧了慈禧太后的不满,导致宫廷内外广泛流传着两位太后不和的传闻,最终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光绪六年(1880)初,慈禧得了重病,卧病在床,慈安垂帘听政。这段时间,慈禧很少露面。第二年初春(1881),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没有引起重视,不料在第二天夜里突然去世,时年仅45岁。臣子们想当然以为是重症卧床已久的慈禧死了,没想到竟是慈安去世,传闻也随之而起。

  死因分析

  慈安由生病到病亡,前后不到两天。慈禧在这一天则非常忙,据《翁同龢日记》载,慈安死于晚八时,半夜(子时)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宫的通知:

  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

  可见,翁同龢在出事后三小时之内就从官方渠道得知了慈安的死讯,匆忙进宫。可以说慈禧基本没有拖延,她的态度也比较透明,天明以后,慈禧令大臣们瞻仰慈安的遗容。

  有清史学者认为,慈安是正常死亡,类似心血管病症。此前也有过类似的症状。太医庄守和留下了全套的脉案、处方,看上去是非常完整的证据链,一切都指向了病逝。朝廷很快公布了慈安的《遗诰》,一般认为她发病突然,这份遗嘱是慈禧或大臣代拟的,这份表述和翁同龢的病故记载一致。

  如果接受官方的这一论断,我们或许可以从慈安太后生前的健康状况进行回溯分析。据史料记载,慈安太后在同治二年(1863)就曾出现健康问题,翁同龢曾提到“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前后卧床一个月,这表明慈安的身体也并不强健。

  在慈安去世前不久,慈禧因病卧床,慈安因此承担了全部的垂帘听政责任,需要处理所有政务,这无疑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考虑到她此前的健康状况,这种压力很可能诱发了心脑血管急性病发。

  但关于慈安太后被毒杀的说法清末以来一直存在。慈禧此前乐于与慈安分享美食,此刻也成了下毒的铁证。甲午战争失败后,政敌对慈禧太后的攻击愈发激烈。民间关于两宫不和的传闻,经过说书人的渲染,使得慈禧毒杀慈安的恶人形象更加根深蒂固。民间对慈安太后的评价一致很好。突然去世,大家当然不愿接受现实。

  无论如何,慈安之死,为慈禧解除了最后一道权力的紧箍。    (摘自1月6日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