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选择
晚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个叫胡得生的男孩,就出生在这兵荒马乱的大沩山里。
他是沩山同庆寺一个佃户的儿子,家境贫穷,父母早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胡得生7岁就到同庆寺干活,在这里获得容身之所和学习机会。同庆寺由禅宗“一花五叶”之一的沩仰宗开山祖师灵祐所建。胡得生出生时,灵祐过世才几年,寺内法雨甚隆。胡得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开始习得诗文,并且早早展示了过人的诗词天赋。他热爱写诗,非常勤勉,一边放牛一边不忘琢磨诗句,随时用竹枝写画即时的灵感。寺僧们甚感惊异,纷纷劝说他出家,相信他可以做一个出色的诗僧。
唐朝和尚由政府奉养,免除徭役赋税,社会地位较高,诗僧尤其如此。一个有才的穷人孩子,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或者做诗僧,都是不错的职业道路。对胡得生来说,却只有一条路可以选。唐朝《新唐书》“选举志”记载: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胡得生脖子上有个明显的大瘤子,想要通过科举获取功名,颜值过不了关。没有选择的胡得生做了和尚,取名“齐己”,成名后因为脖子上的大瘤子,又得名“诗囊”。
披着袈裟的才子
齐己天性颖悟,少年成名。出家以后,更酷爱吟诗,为了作诗,有时连禅诵主业都耽误。他甚至相信自己的诗歌可以传世而不朽,在《示诸侄》中说“死也何忧恼,生而有咏歌”。他与官员交往用诗,与文人交往用诗,与修行人交往用诗,与兄弟子侄交往用诗,诗歌是他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是他的日常生活。
一次,一个同样有诗名的和尚乾康前来拜访。齐己听说过乾康的名气,但是俩人素未谋面,所以准备考一考,他故意派一个小和尚到门口对乾康说:“我师父的门槛很高,不是诗人不见。你写一首诗作为门刺,我师父看了以后再说。”乾康一听,哈哈大笑,立即吟了一首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幛冷如冰。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齐己见到这首诗后,喜不自胜,立即出门亲自相迎,俩人一见如故。
齐己在40来岁首次去拜访当时的诗坛泰斗郑谷时,也同样吃了闭门羹。齐己写了一首献诗上门求见,诗的内容是:
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飞云到夕阳。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几梦中朝事,久离鹓鹭行。
郑谷看了以后,说,“请改一字,方得相见。”齐己只好打道回府,过了几天,再次上门,将“别下著僧床”已改为“别扫著僧床”。郑谷看了大为赞赏,从此俩人结为至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唐释能诗者众……要当以齐己为第一人”,这是很高肯定。《全唐诗》中收录齐己诗歌814首,数量在全书中排名第五。
忧国忧民的和尚
齐己在同庆寺幼年出家,20来岁受具足戒,之后开始云游四方。齐己一生,历经唐末军阀混战到五代时期的割据称雄,其游历所到之处,干戈遍地,百姓离散,生产停滞,动荡不安,现实惨状深深刺痛着他。
所以,齐己的诗歌除了清幽雅致的佛门调性,还有很大一部分诗歌,表达了强烈的儒家入世情怀。《唐才子传》中记载,齐己“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也说明他是一个不被条条框框约束的人。早年的贫困经历和出家生活,让他对社会现实感受更深,感时伤逝、忧国忧民,批判战争、鞭挞暴政,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他的《西山叟》堪比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西山中,多狼虎,去岁伤儿复伤妇。官家不问孤老身,还在前山山下住 。”
另一首《耕叟》诗中写道: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官仓鼠雀群,只待新租入。
齐己也把批判的利剑指向统治阶层。《轻薄行》写道:
玉鞭金镫骅骝蹄,横眉吐气如虹霓。五陵春暖芳草齐,笙歌到处花成泥。日沉月上且斗鸡,醉来莫问天高低。伯阳道德何唾咦,仲尼礼乐徒卑栖。
齐己相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他认为是统治者巧取豪夺,骄奢淫逸,才种下亡国丧家的祸根,“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齐己心怀天下,但并非书斋里空谈,在《古剑歌》里,可以读到他挚热的激情和理想:
一弹一抚闻铮铮,
老龙影夺秋灯明。
何时得遇英雄主,
用尔平治天下去。
然而,齐己最青春的年华,正逢唐王朝一泻千里的颓败,谁也无力回天。唐最终在907年彻底灭亡,此时齐己44岁。937年,齐己逝世于江陵。
(摘自《文史博览·人物》2024年11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