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传统习俗面面观

作家文摘 2025年01月14日 ·张家康·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的很多传统的民间习俗礼数,之所以代代相传,就在于这之中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从腊八到春节,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节庆习俗礼数呢?

  年

  古时传说,深山老林中居住着一个叫“年”的凶猛的野兽,常常下山吞噬人畜,袭击村庄。天神为了防止它祸害人间,把它关在深山老林,一年365天只是到年终才给它放一次风。人们在与它周旋时发现它怕红色,怕火光,怕爆响,于是为了防灾避害,每到腊月三十晚,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挑灯守岁。燃放爆竹,张贴桃符,以吓退年怪。原是防年,后来竟然演变成过年即过春节。

  其实,科学的解释应该是,年只是个时间的概念,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年由“禾”和“人”组成,象形为禾下收割或头顶稻禾之状。年与庄稼成熟收割有关,人们尽情享受丰年的喜悦,祈祷来年的丰收。

  腊  八

  先民为报答上天的馈赠,举行一种名为腊的祭礼。“腊,岁终祭百神之名。”此俗起源于夏周,周朝始称“大腊”,秦汉时盛为流行,至南北朝时,腊日才确立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大傩、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古代瘟疫鬼作祟,祸害人间。此鬼虽然凶猛,可却最怕赤豆。先民们找到了它的这个软肋,便在这一天以赤豆打鬼,边打边喊:“傩!傩!”

  腊八食粥来源于佛教,佛祖释迦摩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晕倒在地。一牧女以杂粮和野果熬成粥将其救醒,而这一天就是腊月初八,佛教徒把它称之为“佛成道节”。由此,每到这一天,佛寺煮五味粥供佛和分赠檀越施主。这一节俗除了品味各种杂粮外,也含有教人珍惜米粮,勿暴殄天物的积极意义。到了近现代,更赋予它养生颐年的健康作用。

  祭  灶

  时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被称为过小年。至于被祭者灶神为哪路神仙,历来说法不一。《太平御览》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氾应训》则称:“炎帝作火官,死为灶神。”许慎在《五经异义》中,又以颛顼之子祝融为灶神,等等。至于灶神的性别也是说法不一。

  民间为了让灶神在向玉帝打小报告时,说好不说坏,尽量粉饰,以保合家平安,于是有了祭灶之俗。最初,这种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渐渐的,人们也不堪其烦而改为每年一次,定在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到了腊月三十,家家户户再把新灶神贴上,算是接灶神,至此祭灶活动方算结束。

  除  夕

  农历腊月三十为除夕。当日要祭拜祖宗,是为请祖宗。是时,墙上挂祖宗的画像,或者台子上供祖宗的牌位,焚香燃烛,献上供果。一家长幼依次行礼跪拜。礼毕,合家才济济一堂,欢声笑语,入席吃年夜饭。

  年夜饭是很有讲究的,是一年之中的重头戏。餐桌上除四碗八碟的丰盛菜肴外,还要有馄饨,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要有饺子,意为“更岁交子”;要有长寿面,意为长命百岁。吃饭时不得舀汤淘饭,忌讳年内出门遇风雨。除了主食,还有许多副食,并都赋予一定的寓意。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年高)。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席间或席后,长辈要向晚辈未成年人分送钱币,是为压岁钱,也有等小孩入眠后,悄悄把压岁钱塞在他的枕头下面。此俗也与驱邪求祥,避凶祈福的信仰有关。

  相传古代东海的一座山上有棵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他们能吞噬百鬼,为鬼怪所惧怕。百姓们取来桃木,把二神画于板上,然后悬于门户,是为桃符。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对桃符稍作变动,不画二神,而是写上了吉利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中华民族最早的春联,后来桃木为红纸所替代。

  春  节

  古人最初以立春为春节,汉武帝时才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是为春节之始。正月初一,晨起首先燃放鞭炮(俗称旺鞭),然后开正门,是为“放开门炮”。随后向历书所定的喜神方向行走,叫“兜喜神方”,亦称“迎年”,此俗似已不再。接着,合家男女依次向家长拜贺新年,并向亲戚邻里拜年致贺。这天依然免不了要祭祀天地灶神和祖宗。

  春节期间的言语很有讲究。如过年食用的菜肴和食品都要冠以吉利的名词,以示喜庆。每食必有鱼头,可仅略下筷而并不真的食用,名谓“余头”和“吃剩有余”。除了这些,春节期间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许哭泣,不许诅咒,不许扫地,不许乞火,不许汲水,不许倾水。

  最让人翘首期待和应接不暇的就是“吃年酒”,又称“吃春酒”。亲戚朋友相邀宴饮,为的是互通音讯,联络情感。这样的春酒,有时甚至延续一个正月。年内,新婚夫妇要在初三到岳家拜年赴席。岳父母要倾其所能,盛情款待,俗称“吃初三”,民间有“吃煞新女婿,饿煞老姑父”的俗谚。

  到了初五,大小商铺开始营业,因为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商家都虔诚地恭迎财神,期望来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当然,年节活动并没有结束。“东风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长长的年节又再掀高潮。过了元宵节,年节这才徐徐落下了帷幕。     (摘自2024年12月7日《新安晚报》)